...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偶然去看了电影《何以为家》,个人认为剧情一般,很多煽情的催泪情节也很老套,说实话,这不像个电影,反倒更像个悲惨一点的纪录片或者纪实片。整部片子不管是从音乐还是到人物画面的选择都太过压抑。一直到快结束,朋友才和我说这部电影是真实的,电影中的主角zain就是生活中的zain,他演的是他自己。

影片是从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控诉开始的,而他的控诉对象正是他的父母。

一瓶可乐的生产会有生产日期,生产地址,可是zain他们什么都没有,zain一家是黑户,黑户是见不得人的,他们没有证明身份的东西。一家人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区,生活的囧迫,以及四处碰壁的压力使一家人过得十分压抑。同时,由于思想的老旧让男女关系变得不平等,女人被沦为生产的机器。当然,这种种的现象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我曾经也是个黑户,在我还没记事起,父母就把我们带来城市,那时候很穷,我们在个小院里租了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子,院子里住着各色各样的人,有收废品的,有像我们家一样卖海鲜的,还有养鸡的,还有卖小鸟的。那时候科技不发达,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执法人员四处查房,一束手电筒的光透过玻璃打进房子,执法人员敲敲玻璃问,有人吗!大家都清醒着却默不作声,这时候我来了句,爸爸有人找你。于是我们有了正式的户口。但也因此被罚了好多钱。那时候我不知道这一举措会影响我一生。看电影的时候,zain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帮忙照顾妹妹,能分辨是非,还在杂货店打工,那一刻我想到了姐姐。在我眼里,我姐姐是无所不能的,小时候她就一直洗衣做饭,父母工作很忙,家里的家务都交给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向我爸撒娇买玩具不成在地上打滚儿,最后姐姐拿奖学金带我去买了衣服。我姐姐很厉害,以前在学校几乎每一次都第一,第一就会有奖学金100块,那时候一百块很多了。她是有学习天赋的,不像我靠运气。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家里、我、甚至社会环境亏欠了她。每次和她聊天,我都不敢提以前的事,因为以前的日子太苦了,她最苦,苦到不敢回忆过去,因为不服气,因为不甘心。

那时候重男轻女很严重,我虽然是受益者,但是随着年龄和文化的影响,我也很排斥,我也会很内疚。一直到高中我才知道姐姐每次开玩笑说起的“不公平”有多不公平!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太多,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三观、习性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因果因素。那时候院子里住的都是像我们家一样的穷人。父母大多连初中都没读完,而他们的子女大多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住我们家隔壁的一女孩,她和我姐姐一样苦,也是承包了家里的一切家务,可惜她没有学习的天赋,最后高中没考上就去打工了。这种现象太多了,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一个女孩子家多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现在看来太讽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太大了,如果说基因是人的本质,那环境就是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

整部片子充斥着压抑,我不想通过道德的角度去呵斥zain父母的行为,特别是听到她母亲在法庭上辩解: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确实,他们是上一代难民留下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底层人民的本照。他母亲真的不心疼他妹妹吗?真的舍得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个老男人吗?当爱变成了压迫变成了生活的最后稻草,那就不得不做选择!父母从小就教我们做人要善良,可当环境恶劣到一定程度,甚至威胁到生命,那我们不得不选择割舍。如果活着是最坏的打算,那就不要大谈什么教育、尊严。法庭上,律师不停的用各种犀利的问题反问她母亲的时候,她母亲回应:“如果你是我,早就上吊死了!”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感同身受,我想到了同理心。我想到了直到现在,我妈和我爸还老是说,因为穷,差一点就把我姐姐给送走了,虽然每次大家都嘻嘻哈哈的混过去,但每次听到这件事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我们都不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和经历,所以不要轻易的去评判一个人。

真正落泪点是在影片的最后,在zain板着的脸笑开的瞬间,那一刻我想到的是自己,想到的是那个小时候跟着院子里大孩子捡瓶子的自己,想到的是初中在烈日下发传单的自己,想到的是高中除夕夜在咖啡厅收拾盘子的自己。看电影的时候我充满了愤怒,但更多的是无奈和压抑。虽说电影开头是一个男孩(zain)的控诉,但我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控诉,还有他父母的控诉,还有黑人大姐的控诉,整部电影甚至每一个因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身份的人都在控诉。

生而不养,养而不育,何以为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像一堆狗屎,糟糕透了,可是我们也很无奈,不得不去面对。昨晚我和他说,我好痛苦,好压抑,好几次我觉得我不行了。我就像一团没有灵魂的腐肉,生活的遭遇让我变得自卑、敏感,生活经历让我变得无时不刻多疑、焦虑。我曾说过,没有谁是一身清白的,再怎么“干净”的人,屁股也是脏的。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治愈,有的人却要用一生的美好来治愈童年。很可惜,我是后者。

最后,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