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这部电影是花了零零碎碎的三天,抓紧吃午饭和晚饭的时间看完的。写这篇小作文之前特意在豆瓣看了一眼这部电影的播出时间,惊讶的发现竟然是2001年的作品。惊讶的原因在于,影片中传递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主题和想法放在20年前或许非常的先进和超前,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非常的受用并且仍然是人类目前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时候特别考虑和试图找到出路的点。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未来的一个科技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时代,普通的人工智能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特别是情感方面的需求,因此将目光投向了开发有情感——有“爱”的人工智能,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交织、辗转、探寻的思考。

第一个被做出这样的尝试的人工智能是名为“David”的小男孩——会“爱”的孩子机器人。他被带到亨利和莫妮卡的家中,替代他们奄奄一息的儿子马丁,填补莫妮卡因为儿子的疾病失去的爱和快乐。戴维这样的人工智能的使用法则是,即将养育他的“母亲”面对他念一串“信号”即可启动,重点是启动他会爱这位“念咒语”的妈妈的“功能”。

这里不得不歪个楼,启动这个地方处理得非常到位,莫妮卡念完了一串文字,戴维慢慢从和一般人工智能无异的那副微笑表情变成了宛如人类一样有情感的面庞,不得不再歪个楼,影片中那个扮演戴维小男孩太会演了!!!把人工智能,特别是有情感的人工智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作为机器人愣愣的一面,又有作为有情感的“人”变化起伏的面容,前期的单纯天真,傻傻的爱着妈妈,和后期着重展现其对母爱这个“梦想”的苦苦追寻和不灭的执着,对蓝仙女的“痴情”,以及在这个人类和人工智能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共存的令其不解的世界的失望,和最后终于在2000年后得以和妈妈共度美好的只属于他们的一天的那份满足和无憾,被这个小男孩展现的淋漓尽致,期间每每给到脸部特写的时候小戴维都能接住,多次惊呼这娃太会演了!

继续剧情,戴维渐渐融入了这个新的家庭,莫妮卡似乎也被充满对她的爱的戴维治愈了。可是,突然有一天,马丁活过来了,他被治好了,又像正常的小孩子一样回到了他的家。随着马丁的回归,戴维这个假儿子屡屡被误会,不被信任,然而他每次做错事都是因为天真的想得到母亲莫妮卡的疼爱,独一无二的爱,所以从这里开始这个贯穿全篇的戴维的梦想出现了,他想要变成的真正的小男孩,他天真的以为只要这样莫妮卡就会爱他。

继续歪楼,不知道在2001年观众会怎么看这样的想法,但是今天来看,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个处理手法,也是一种悲壮哀伤的处理手法,在观众看来这是个永远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们却要眼睁睁看着傻傻的戴维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去追寻它。

继续剧情,戴维终于在亨利的反对下被赶出了家,莫妮卡不愿意他被送到机器屠宰场,于是把他丢在了沿路的森林里。从这里看是影片进入了第二部分,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乔伊,机器情人,我其实在想这个角色设置的意义在哪里,目前的想法是,乔伊是比戴维要低级的人工智能,他没有戴维那样的情感,(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个bug,就是其实包括乔伊在内那些被屠宰的机器人,他们也都有或多或少透露出情感的色彩,比如朋友之间的义气,相互帮助,友谊,相依为命等等,是不是对比其影片想要强调的戴维的那种永不磨灭的爱和具有梦想的意识和做梦的能力的情感来说是非常初级和基本的?)是作为和戴维的一个对比;但是这个角色本身的正直爽朗,对戴维的帮助,透露出人工智能之间仍然有情有义,和最后那句“我存在,我曾经存在”和他难逃被屠宰的命运的悲剧性和主题的丰富和加深。

在一段一群废旧机器人被“大月亮”和机器狼犬追捕的刺激戏后,戴维被带到机器屠宰场,这里再歪个楼,这里喧闹嘈杂,“夜总会”般的灯光闪烁,人们手舞足蹈,兴奋异常,用大场景把影片再次带入一个高潮,这样的手法在影片中多次使用,不仅是通过一个个这样的大场景,新世界带领着观众一步步的了解遥远的未来人类世界的模样,牢牢吸引观众的注意,吊着观众的好奇心,让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不乏味,转角就有新鲜,有惊喜,这是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成功的一个点。

屠宰场是一个重要的戏份,这里把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人类的矛盾展现到了极致,那就是人工智能因为高度发展,数量庞大,功能强大,一被人类嫌弃,多了废了烂了的一一该死,二被人类视为“敌人”,担心有一天控制不住其数量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于是在这里人们疯狂的用砸那些被拉来屠宰的废弃机器人,享受狂欢般的快感。而对于机器人来说这也让人看着非常痛心,他们被人类制造出来,有了情感,会快乐也会痛苦,但是又被人类残忍的解体,报废,变成废铜烂铁,而且对于这一点他们早就知道,仿佛是命中注定的。这个情节充满了讽刺,也是影片希望人工智能发展路上必要思考的问题。

但是当戴维走上去待宰的时候他的哭喊打动了观众,他们纷纷要求释放戴维,理由是他只是个孩子,一个真的孩子,这里我的理解是人类对情感的需要异常的敏感和需求,突出科技发展的时代人类情感的缺失问题,次一点的就是突出戴维情感的独特。

于是戴维被放了,他执念的想要寻找蓝仙女,于是和乔伊来到Dr.Know前,在其“指引”下来到曼哈顿,(卑微歪楼,流泪的雄狮震撼到我了),才发现是个骗局,他被他的发明者骗了回来,看到了跟他一样的一群“戴维”,这击碎了他心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的执念,看到了他作为人工智能和其他机器人一样的“使命”和命运——只是人类的工具罢了。于是戴维在曼哈顿的高楼上万念俱灰,那种快要死机的状态表现得太妙了,甚至有点瘆人,于是他自由落体落入了海水中(海平面上升,城市基本上是在海之中了)。巧合的是,他落入的海底是一座早已废弃的游乐园,其中就有匹诺曹的主题园(当然戴维不会知道),当戴维开着水艇,隔着玻璃和亭亭玉立,微笑着的蓝仙女“四目相视”的那一刻,我心都要融化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男孩,更不用说他只是个机器人小孩,艰难困苦只是想找到蓝仙女让她把自己变成真人。时间仿佛永远静止在那一刻,戴维开始不停的向蓝仙女祈求,就这样在一个长长长长的长镜头中,2000年过去了。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不能接受这样的时间跨度,但是好在导演接住了,后面的剧情稳稳的撑住了这样一个设定。

2000年过去了,那片海早已冰封,人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通过探测他们找到了冰封在海底的戴维,当被解除冰封的戴维蹒跚的走向蓝仙女,眼神里还是最初的模样,当蓝仙女终于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在被触摸那一刻分崩离析,当你知道时间已经过去了2000年时,我的心都和蓝仙女雕塑一样碎了——永不磨灭的爱,原来是这样的,我想这是我见过的最凄美的表达。

导演的格局很大,在这个本来就建立在遥远的未来的故事延伸到更远,新兴生物取代了人类,只有戴维的“脑子”里还留存着人类的记忆,导演甚至设想了如何用DNA让人类死而复生,新兴生物在对人类进行研究,可以说剧情的合理性撑住了想象。

影片以新兴生物帮助戴维复活一天的莫妮卡母亲和戴维在一起快乐的度过了一天,戴维终于听到了母亲说的那一句“我爱你,我真的好爱你,我永远爱你”结束,戴维的愿望实现了,还超越机器人,做起了美梦。高级的“大团圆”结局。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写影评,通过对剧情的回忆,以歪楼的方式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想。其实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主题是在谈论人工智能时逃不开的话题,这也是我感到震惊为什么过了20年人类仍然在试图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影片一开头就已经定下的主题,富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创造出来后,人类如何对其负责,他们又对人类有什么责任,跳出道德伦理和科学的框架来说,情感这种东西太厚重,谁都不想也不能轻易的伤害。人类不能狭隘的把人工智能视为想要篡位的敌人,可能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情感,一样正直善良,一样向往一切美好的。

文中歪楼都是在写影片好的地方,但是我还是有一点点自己的小见解想要提出。第一,影片虽然扣人心弦,但是还是有一点节奏稍慢,不过也可能是我作为人类之一在快速消费文化下被驯化的倾向;第二,即上文中提出的除了戴维以外其他机器人的情感感觉有一些摇摆不定,定义不明,设定不够坚定饱满,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动人的;第三,曼哈顿的前半段情节有一些迷,创造戴维的科学家的出现和行为对于情节的作用有点弱,不太知道想表达什么;第四,戴维在影片中会流眼泪,尽管是非常非常动人的,但是作为机器人,这样是否合理。

虽然有如上一些不太理解的地方,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太牛太牛,也正是给我留下如此动心的感触,才让我不知不觉码了3000字。

最后是我的中心感触,有一天我会爱了,你会爱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