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余晖下,成群的苍蝇环绕着农田上腐烂发臭的尸体。

老少妇孺成群结队地道路上奔走,汇集成一片黑色的海洋。

远处的枪声此起彼伏,伴随着人群的惨叫声和荧荧火光。

这样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战争?

远不够,是屠杀。

说起屠杀,我们能想到的一定是二战的德国。

但。

不要忘了有一场更加残忍的屠杀就发生在26年前。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6年前,地点位于非洲中部的一个小国,卢旺达。

卢旺达种族清洗计划

1994年4月7日至6月中旬,这场持续了两个月之久的大屠杀,一共造成80-100万人死亡,导致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除了军队外,民兵组织甚至是平民也参与了这起民族大屠杀,而这次屠杀就在卢旺达政府、官员、媒体和国际舆论的缄默支持下血淋淋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

大屠杀遇难者相片

《卢旺达饭店》正是根据这次屠杀中一件真人真事改编(保罗在大屠杀期间保护了科林斯饭店中的1268名难民),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美国四国共同拍摄的电影,20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豆瓣评分达到8.9分。

在卢旺达这个非洲中部的小国里的人民分成了两个种族,图西族和胡图族。

图西族和胡图族的恩怨由来已久。

原来在殖民时代,图西族通过与比利时殖民者勾结建立了政权,抢占胡图族的土地压迫和剥削他们,帮助殖民者一同统治着卢旺达。

直到殖民时代结束后,比利时殖民者离开时又把权力交给了胡图族,彼此位置上的扭转,导致了胡图族的报复,再次加深了彼此的怨念。

但我们看看他们的样子。

你很难分辨出他们到底属于那个种族。

...

...


因为这是一个被人为划分的种族。

在比利时殖民卢旺达时,将鼻子较窄皮肤较白的人挑了出来帮助他们统治卢旺达,这批人即成了后来的图西族,而那些皮肤较黑身材较矮的人则被划分为了胡图族。

那归根结底用什么区分呢?

一张纸。

对。

就是证明自己身份的那张纸。

...


而在这场屠杀中,一个人的生死,也要用这样一张纸决定。

胡图生,图西死。

...


故事的主人公保罗,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深谙人情世故,情商极高,堪称“非洲黄渤”。日常的工作则是不留痕迹地讨好和迎合饭店里的将军和各界政要人士,而这表面上的溜须拍马也为他积累了广阔的人脉。

...

...


为何他要如此笼络上流?

为了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是家人。

当邻居被军队当作反叛分子抓走后,善良的妻子请求保罗帮帮他的邻居。

...


所谓的人脉只是他在灾难来临前预备的庇护所。

这时的卢旺达仍是一片祥和的景象,总统已前往坦桑尼亚与叛军统领签订和平协议。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虽然平静的,但仍有些许预兆。

胡图族商人乔治批发来的中国刀具。

半夜出动搜捕反叛分子的胡图军队。

突然断电的城市。

当晚保罗回到漆黑一片的屋子里,诧异地按下电灯的开关。

没有反应!

举着手电筒悄步巡视了孩子的房间。

床上没人。

...


再来到主卧,扭动把手,往里一照。

...


前来避难的图西族邻居。

第二天,签署和平协议的总统飞机被击落。

...


图西族干的。

终于。

胡图族民众的种族仇恨来到了顶点。

“砍倒高树”!!!(高树在卢旺达中指代着身材较的图西族人)

一场蓄谋已久的屠杀正式拉开序幕。

...

影片为我们罗列了进行这场屠杀的几个必要条件。

腐败

第二天,军队来到保罗家要求征用外事饭店的房间,一同带走了保罗的图西族邻居。

在保罗取出钥匙出来时,所有人都伏倒在地。

这些老少妇孺成了的反叛分子。

...


罪犯不再是由行为决定,而由身份证这一张纸来决定。

这些军队再清楚不过,是什么让他们视而不见?

利益。

图西族人在他们面前成了可供屠宰和贩卖的动物。

一个人多少钱?

...


最后保罗掏空积蓄,花了一百万法郎把所有人都收纳进了科林斯饭店。

除了腐败还有什么?

漠视

屠杀发生后外驻记者杰克冒险拍摄下了影像。

保罗感谢他。

“如果全世界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暴行的话,他们一定会来阻止这场屠杀。”

但杰克很快把他拍醒了。

“我认为如果人们看到这些录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便继续享用他们的晚餐。”

...

之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确实来了。

不过不是来维和的。

他们把所有的白人接走。

而留下了图西族人,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


但最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魔音

就是那段从片头开始贯穿全片的声音,RTLM电台。

它不断地给胡图族人催眠,潜移默化地植入观念。

它给图西族人取了个新名字,也是全片中不断出现的名词。

蟑螂

蟑螂是什么?害虫

我们是在杀人吗?不是

我们做的是为民除害啊。

正是这种潜在观念的持续输出。

群体被激情裹挟而失去了理智。

也是对他人哀嚎不为所动的原因。

于是影片出现了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幕。

酒店的粮食不够,保罗需要再到商人乔治购买。

他问乔治。

“真的杀的完吗?”

“为什么不能”

...

他的潜台词是在表明出他的决心。

而真正令人毛骨悚然正是这种自觉正义的使命感。

这已不再是屠杀,而是事业,一项灭绝害虫的伟大工程。

他们已经被彻底催眠了。

如果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仇恨的火焰,那么RTLM电台就是那台不断运作的鼓风机。

火势越来越大,直到它从人们的心里喷涌而出,灼伤他人,焚烧房屋,摧毁一切为止。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拯救人们?

影片里也给出了答案。

同理心

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撤走后,保罗意识到人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洞悉人心的保罗让饭店里的人打电话给自己在国外的朋友,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如若他们袖手旁观,明天就会多一个人死于弯刀之下。

...


这确实有效,舆论为他们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

还有全片与魔音截然对立的另一种声音。

影片中的童谣(本片的这段歌谣获得欧洲电影奖的最佳作曲)

《Million Voice》

是否让人想起那些惹人怜爱的孩童,是否要让他们再次陷入仇恨的循环之中?

唤醒每个人的同理之心,这是或许唯一消除仇恨的方法。

再看看当下美国的骚乱,黑人白人的种族冲突,跟胡图族和图西族的仇恨相比,我想只不过是黑人白人能通过肤色更好的辨认罢了。

一旦划分你我,间隙则不可避免。

黑鬼和白皮猪不就是翻版的蟑螂吗?

看完全片。

虽然这是一部关于屠杀的电影,但影片里却极少出现直接杀人的镜头。

他呈现的是什么?

屠杀后的死人和屠杀中的活人。

河边层层叠叠的尸体。

...


酒店里惶恐不安的图西族孤儿。

...


让我们切实感受到难民的情感和明白这场灾难的后果是它的目的。

他想说的是,我们除了身高、相貌、肤色有所差异,没什么不同,我们都是人,一样会感到疼痛,一样会畏惧死亡,一样渴望着幸福与爱。

或许当人类认识到这点,不再因为这些外在的特征划分等级和种族时,世界也终会和平。



本文章转载之公众号——A级影视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