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彩彩
相比起男生的购物清单,在通往精致的道路上,女孩儿们似乎永远有买不完的衣服、包包、鞋子、化妆品和首饰。
对她们而言,购物的理由总是简单而自然。逛街时偶然买到一双富有设计感的鞋子,就得买件风格一致的衣服来衬托。买了衣服,还得买一条搭得起来的裤子。有了裤子,还应该有一顶时髦精致的帽子,或者一条足以彰显品味的丝巾。没有什么能阻挡她们对购物的喜爱,包括钱。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对购物有狂热爱好的年轻女孩。

女主角Rebecca在纽约的一家园艺杂志社做记者,每个月拿着尴尬的工资,却热衷于出入各大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和奢侈品店,过着精致的生活。
她对购物沉迷到什么程度呢?绝不错过任何一场商场大减价,是她最起码的生活态度。失业时,面对一大笔欠款,她想到的不是减少购物,而是幻想中彩票。债务公司的人找上门来催债,她躲过一劫后转身就思考要为舞会买一件裙子。闺密让她去专业的戒购瘾组织进行修炼,她非但没有戒瘾,还带偏了组织里的其他购物狂。甚至为了阻止自己购物,她不得不把信用卡用冰厚厚地包裹着冻在冰箱里。
支撑起这种大手笔购物生活的,并不是丰裕的家庭条件,而是她手里的12张信用卡。以至于她每天在家听到电话响就如临大敌,因为多半是来催债的。

尽管每个月都会为各种还不完的信用卡感到焦头烂额,Rebecca从不会因为没钱而亏待自己。在保持精致这件事情上,她绝不对自己的钱包心慈手软。
Rebecca从小对著名时尚杂志社《Alette》心生向往,在利用上班时间偷溜去参加这家公司的面试途中,她被一条绿围巾深深吸引。
虽然明知当前的可支配收入已经不够还刚刚收到的900多美元信用卡月度账单,她还是忍不住买下了这条120美元的昂贵围巾。而此时,她已经穷到刷几张信用卡都刷不够120元的程度。最后的20美元,还是编故事博同情,由一位善良的路人“资助”的。

当她围着心爱的围巾来到面试公司,却被告知该岗位已经招到人了。前台体恤她为面试特意买了昂贵围巾的诚意,推荐她去面试与《Alette》同属一个集团的金融类杂志,《成功理财》。
一个消费无度的人怎么可能对成功理财苦心孤诣呢?但为了“曲线救国”实现去《Alette》的梦想,她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毫不意外,Rebecca被面试官当场pass。而这位pass她的面试官,正是帮她补齐买绿围巾那20元缺口的“路人”,《成功理财》杂志社主编——Luke。

面试失败,回到工作单位后却又被告知自己所在的杂志社即将倒闭了,Rebecca彻底绝望了。毕竟,她还需要一份工资去填补自己购物的无底洞,尽管只是杯水车薪。
晚上回到家,Rebecca醉醺醺地决定写一封代表个人水准的文章寄给向往的《Alette》,再给没有录用她的Luke写封嘲笑信。
结果却把信寄反了。Luke看到她另辟蹊径地从不同女性选择鞋子的角度入手去形容证券投资的准则,对她刮目相看,当即电话邀请她加入公司。就这样,刚失业的Rebecca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成功理财》。
像所有的玛丽苏女孩一样,因为能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去形容复杂的金融现象,在以“The Girl in The Green Scarf ”(绿围巾女孩)发表了一两篇文章后,Rebecca便名声大噪。
集团大Boss的挑剔症被治愈,公司因为她进军国际市场,顶级新闻协会慈善晚会开始邀请他们,上司Luke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就连梦寐以求的《Alette》杂志社也向她抛出橄榄枝。

但与此同时,她与债务公司之间的矛盾却也逐渐白热化。
因为还不起信用卡,她编造出一系列谎言故意拖延时间,被债务公司当作重点追讨对象。当债务公司的员工找到她的公司门口,为了维持在同事们心目中的形象,她撒谎说那是纠缠她1年多的男朋友。
最终,在自己宝贵的荧幕首秀上,Rebecca被混进直播间的债务公司员工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揭了底。
男友兼上司Luke愤怒于自己深受欺骗,不再和她联系。又因为弄丢了闺密的伴娘服,闺密也离她而去。全国观众都知道了,原来外表光鲜亮丽的绿围巾女孩,私底下竟然是一个恶意拖欠债务、不守诚信的人。Rebecca深刻地尝到了自己无节制购物带来的恶果。

人往往只有在扎扎实实地痛过了,才会有一番大彻大悟的成长。当一切都化为泡影后,Rebecca终于下定决心要与从前疯狂的购物生活做个了断。
她组织了一次大甩卖,利用“绿围巾女孩”的残余名声将自己从前买的所有昂贵服饰全都抛售出去,包括与Luke结下缘分的绿围巾。唯一留下的一件衣服,是参加闺密婚礼要用的伴娘服。
电影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落下帷幕。Rebecca用卖衣服的钱凑够了还信用卡的资金,也挽回了失去的友情和爱情。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终于学会对橱窗里的诱惑说不。
在结尾,故事也态度鲜明地传递了自己的价值观:当参加完闺密婚礼的Rebecca望着橱窗里的新款式终于抵住了诱惑,整条街上的橱窗模特都站起来为她鼓掌,Luke手握着使他们结下缘分的那条绿围巾,在路的尽头等她。

作为一部轻喜剧,《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的许多剧情过于夸张而脱实、结局过于美好而浅薄,但这并不影响它将瞄头精准地指向那个人们津津乐道的群体:那些负债追求精致的年轻女孩们。
剧中的Rebecca是很多当代女孩的缩影,她们年纪轻轻,腰包不厚,却执着于追求奢侈潮流之风,表面光鲜亮丽,背地则常常“吃土”。每每谈起这样的女孩,人们总是乐于站在价值观的顶端“不吝赐教”。
但没有人想过,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购物狂,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仅仅把忍不住购物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品性上的贪慕虚荣、意志薄弱,似乎也显失公允。
时代已经不同了,当代女孩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焦虑。焦虑颜值不够高,学历不够炫,身材不够棒,年龄不够小,品味不够好,眼界不够开阔,才艺不够多,家庭不够有背景,工作不够有前途。她们时时在尽力维持自己的竞争力,又时时要承受相形见绌的不安感。
在这样的焦虑境况里,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安全感。剧中的Rebecca选择了用衣服装点门面,剧外的Rebecca们则选择让精致作为盾牌。

不论是精致的妆容、穿度,还是精致的物什或生活方式,所有外在“精致”的包装,都是内在自信与力量的武装,告诉他人和宽慰自己:至少有个“看起来”漂亮和体面的生活。
物质会带来充实和安全感。当你流连忘返在商店时,它们就藏在意大利皮鞋的特殊味道里,在卡什米尔围巾的柔软触感里,在商场琳琅满目的服饰、首饰和八寸高跟鞋里。
那些肯为自己负债买精致的Rebecca们,她们也许并不真的就是爱慕虚荣,只是为了在由衣服堆积起来的空壳里短暂地释放自己,用光鲜亮丽的精致样子去争取一张立足社会的底牌。
这样讲时,是不是借债买精致倒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孩儿们是否心中有数,这张用金钱堆出来的“精致”底牌,到底能握多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林彩彩的碧海花开”(MeetLincai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