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这部剧很戳我的点。我也觉得它有一些缺点槽点,但我的习惯是只要整体是好的,就不需要揪着它的缺点大做文章。毕竟对错优劣是建立在一个既有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判断出来的,所以槽点这种东西其实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每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和同理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出现一部剧满足所有人的诉求,让大家都喜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没有做什么。

我个人真的很喜欢这部戏的选角,外形不是那么突出但气质贴合(蒋勤勤老师当然是很女神的,只是单看外形的话,肯定没有很多当红的女演员那么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而且演技也不会让我跳戏,我没有学过表演没法看出哪出戏该有几个层次,演员又表演了几个层次,但是不管有没有台词,我还是能通过演员的演技体会到这部戏里的角色当时大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情绪。

再来说剧情,我不是悬疑的疯狂爱好者,所以对于缜密而复杂又充满反转的情节设计也没什么太大的追求,我只是欣赏不来那种逻辑上有大bug,或者只为了炫技而炫技没有任何感情或思想内核的作品。而这部剧我并没有看到大的逻辑漏洞,而且我也觉得它有着一个坚实的内核。

虽然我不确定编导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但看完之后会让我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导演最终都没有让主犯接受法院的判决,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大众观念里判决就意味着断定一个人就是完全的黑色的,而这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却都是以灰色居多。犯罪是极端的手段,是这个社会不该发生的恶,但这里的主犯却又仿佛有些情有可原;被害者明明应该是受害的一方,付出了生命和其他惨痛的代价,但隐隐又觉得他们不是那么无辜。

这里的受害者和迫害者都无法完全断定他们的“是”与“非”。迫害者的“是”在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诉求没有被听到,吴念生当年最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能够帮助他女儿报警,袁晓东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爱和保护。受害者的“非”在于他们总是忽略别人的声音,无视他人的人权,无视他人的求救,无视他人的伤痛,无视他人的孤独。但他们为什么不去听别人的声音呢,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声音也没有被听到,自己的诉求也没有被满足。

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只能捂上耳朵埋头于自己的世界,没有余力去倾听他人声音的世界,就会发生很多让人惋惜又看似不可避免的悲剧。说看似不可避免,是因为其实两个故事,在最初其实只需要一点点改变,哪怕有一个人听一听他人的声音,都不会走向让人遗憾的终结。

但只是在对面的人冲着自己奋力的张合嘴巴的时候,把自己紧捂着耳朵的手稍稍松开一点,听一下他的声音,到底需要多少力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