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故事按部就班地顺叙出来,可能就是个平庸的悲剧,但是这电影的处理方法把西德尼豪尔的生命讲出了沉重的宿命感。
前面看到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物件,每一句话,都能成为解开西德尼豪尔的故事的线索钥匙。
红色的盒子,眼前的幻象,五月二十五日,go west…
我们拿着钥匙打开一个又一个潘多拉魔盒,放出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错位与遗憾,也是一场又一场的造化弄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里悠扬深邃的背景弦乐,给电影加了一层神圣的光晕,配合上导演三线交错并进环环相扣的叙事,像拼图一样拼凑起西德尼豪尔的一生,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我最喜欢的电影《德州巴黎》在某些气质上很像,单看故事并不抓人,但是导演就是用自己的镜头把原本稀松平常的故事,讲出了自己的风格与情绪。
看这部电影,我似乎在看《活着》,尤其是他化作Crowe,化作Newport,把狗叫作Homer,像极了福贵最后把水牛唤作家人的名字,而Bishop作为最后的记录者,也是Hall最后认识的人。
如果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我恨西德尼豪尔的懦弱和他做出的错误抉择。如果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那我可怜西德尼豪尔不幸的,永远在自我负罪的一生。
他为生命中每一个错过而自我谴责,他错到最后甚至失去了去死的勇气,他不敢做“殉道者”,他只想做“nobody”,那种山穷水尽终放逐的孤独,灰飞烟灭不留痕的无助,就是生命悲歌里最动人心弦的节拍。
其实我很感激导演最后给了Hall救赎,他拯救了一条生命,也让他有机会将满腹的荒唐言留与世人,但屏幕前的我终究会为他的一生流下一行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