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只喜欢天才般的女儿,如果做的不好便忽视、质疑、表现失望,这是有条件的接纳。
她自然而然也学会了有条件的接纳自己,害怕失败,于是进行“自我妨碍”——主动接受来自母亲的压力。这样如果失败了,她可以归因于“疯子般的王教练”,而不是自己天赋耗尽、能力匮乏。压力成了她的盾牌。
当压力取代了热爱成为动力,短期也许能力提升,长期则会能量耗竭,于是紧绷,于是无魅力,失败随之而来。
她越是失败越需要压力化作盾牌,越接受压力就越容易失败……
压抑久了身体里释放出另一个的自己:热爱驱动→自信又有魅力→容易成功,但小她必须抛弃压力,也许还要抛弃父母,她不舍得完全转变为小她。
当母亲更在意更接纳技术完美的小她时,她被彻底逼疯了,先是想“杀死”小她换回母亲的关注(部分成功了),后来又尝试转变为小她,那句“她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也无所谓吧”是最后的试探。
终于母亲为了不失去女儿接纳了完整的她(可以退赛、可以失败),她也放下了“压力”这个盾牌,与小她共舞,重组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先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天才如此,普通人亦如此。而自我接纳程度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息息相关,有时他们不只是不许我们失败,他们更是不想面对自己的失败。父母爱我们会给予我们很多,前提是他们拥有的。 自我接纳是种能力,很多人到老也无法获得。
我感觉这更像是一部披着悬疑和惊悚外衣的心理和教育片,电影把心理转变过程表达成杀人事件非常生动,毕竟焦虑、内耗、甚至抑郁在现代社会都被习以为常,如果解释成“与自己为敌”能多少引起一些重视吧。 感谢创作者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