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花束》之后,朋友提到自己很喜欢该片,于是找来看了。真的很多情节,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的经历——这大概就是电影奇妙的地方,如同对于自己人生的二次演绎。

沙耶加在坪田的鼓励下燃起斗志,开始不眠不休的学习。当时在美国,背负着停学的威胁,为了完成O的作业,我也是每周都要通宵一天,然后次日自己昏昏沉沉的开车去campus。记得有天上午的TGP,一排四个LD大家都手撑着头睡着了。当时太难了,无数次在apartment旁边的草坪散步的时候,仰望星空,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自己是否顺利毕业了。沙耶加崩溃的时候,写下的“好想睡觉 好想休息”,真的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

而家人和外界,也不总是能理解这种孤注一掷。记得很清楚,去参加特长生考试前,我爸激烈的否定,以及开车听到我说觉得自己可以裸考上清华的不屑;出国前的一晚,弟弟告诉我,“你肯定毕不了业”。高中老师,当我自己拿着一摞教辅书自习的时候,连连质疑。也会有很多时候,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坚持下去呢?是不是放弃就好了。所以就连沙耶加的老师,面对她上课补觉的行为,也是勃然大怒。

当沙耶加遇到这些的时候,她停了下来,感到了迷茫。这也是电影对于人物角色刻画很细腻的一点。最初的沙耶加努力的动力是:想让妈妈的期望成真,不辜负妈妈的辛苦;而在这个时间点上,她失去了动力。直到弟弟龙太开始反抗爸爸一直以来安排好的棒球路线,她才以此为契机,意识到自己不想浑浑噩噩下去。对我来说,又有所不同。我直到初中,都是优等生,直到进入高中,才发现自己泯然众人。似乎我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优秀,都不值一提。即使是考上了清华,因为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个时候,是动漫拯救了我。在SAO里,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做的。而我强烈的胜负心,一直在不停的鞭策着我自己。所以即使那个时候每周每天都被课业和社团占满了,还是坚持了下来。来到美国,读到master二年级,又一次的迷茫。最初出国的动力,女友已经分手了。而语言的隔阂,学业的压力,又混合着无尽的孤独,不断向我袭来。但那个时候我会想起东京喰种里董香的那句“I have faith on you”。在每一个彻夜无眠的夜里,我会3点躺下,定好凌晨5点的闹钟,2小时之后挣扎着爬起来继续polish。

经历了这一切,终于到了考场上。一罐咖啡让沙耶加坐立不安。想到了当时自己考理综的时候,也是突然觉得憋得不行,一定要去厕所——所以当她从右到左跑过屏幕,又从左到右冲回来,真的感觉手心冒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第一志愿落榜,综合政策部的考试却金榜题名,真让人替她高兴。不过已经毕业两次,工作四年的我也有不同的想法。沙耶加和妈妈提到庆应的学生都“自信满满”——可社会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即使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成为胜者,人总会走到一个没有衡量标尺,也没有标准答案的环境。或者说人生,从来就不存在妈妈最初描绘的“什么都不用干,只用玩”的终点。而爸爸说“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把一起都寄托在应试教育的成功下,也是巨大的隐患。也就是说,电影最可取的部分,是永不放弃的信念、对他人的善意和面对目标的执行力,应试教育本身,反而是需要摒弃和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