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爱国漫、爱历史、爱唐诗,正好最近看了本叫做《长安客》的书,颇有所感,长安三万里首映礼就报了名结果抽中啦!
看了之后很惊喜,这几年的国漫很多人吐槽画面绝美,但剧情有些薄弱。我认为《长安三万里》把故事讲好了,如果对唐朝历史感兴趣,提前了解的人会有感触,看到一个诗人角色出现,他的名字就可以脱口而出。
故事围绕着高适和李白二人的友情展开,以高适重情重义、李白洒脱不羁的人设对历史进行了一些再创作,整个电影中没有出现朝堂、皇帝,但这些并未远去,而是在一首首唐诗创作的背面运行着。从盛世大唐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和唐肃宗之争,永王连带着李白沦为政治牺牲品…政治从未远去,和高适李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点处理得很好。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李白离开长安,皇帝赐金,他和众友人一同饮酒,做出来《将进酒》,制作组用超现实的手法让这首诗成了现实,他们真的坐上了大鹏,去做谪仙人,道教皇帝与他们同饮,但是这段的背景音乐确实郁郁的,现实和理想隔离开,这之后就是高适和李白的辞别,这一次辞别二人不似以往果决,反而显得拖泥带水,因为他们知道都已年过半百此生未必能见,而且两人的人生要背道而驰了,问道和从军,现实,从未像那天半醉半醒之间横在二人之中,谪仙人登天去,世间人仍盘桓,此去经年,两人之间的距离便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主创回答时,李白的配音老师凌振赫说李白只想把潇洒的好的留在这世上,他未必那么洒脱。这点我很有共鸣,在唐朝诗是一种拜谒的工具,抒真情可以写诗,但反之未必,王维、杜甫等等都写过违心吹捧的诗句。商人之后甚至罪臣之后,他只说自己不想科举,其实他不能;他说一心求道但却在永王邀请下前去;他洒脱又放不下。
对于结尾,点出是高适安排人救了李白,诚然这未必是史实,但我觉得很喜欢这个情节,让我心里好受很多,它让我觉得李白没有那么无足轻重,他不是盛唐就被皇帝召来娱乐万众追捧,战乱就无人理会的,诗写得好不如缺少的马匹、兵力,他风光时也只是待诏翰林,落魄时也赋予他一点意义吧。
但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在李白因为谋逆被抓,跟高适的书童对话时说永王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我记得唐肃宗才是被玄宗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是我对电影里的台词记错了还是我把历史记错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