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在豆瓣上读到一篇日记,现在回头找已经找不到了,大意是说,何以有这么多人,看《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会支持V,看《倚天屠龙记》会支持明教对抗蒙元,看《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会支持霍格沃茨对抗伏地魔,但一落回现实里,却马上坚定地站到了“邪恶”的那一边。

这些人是心口不一么?也许有一些是。但更多的人,其内心的逻辑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输出的困境。

如果一个人愿意仔细探寻一部类型电影或小说中究竟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答案极可能不是什么家国情怀,也并非类似“不自由毋宁死”的信条,而是那些神奇的魔法,炫酷的造型,煽动人心的口号,甚至角色出场时的BGM。换句话说,正是这些颇具煽动性的元素所唤醒的观众自身的情绪。

而它们所承载的价值观,则是一种可以随时被替换的附属品,其成功输出倚赖的是一种吊桥效应(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对方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为自己心动)。

试想有一个中二少年刚刚看完《战狼2》。走出电影院以后他自觉热血沸腾,胸中充满爱国热情,但他可能仅仅是喜欢看打架。在刚欣赏完刺激的动作场面后肾上腺素飙升,而他却误以为是他的爱国心被激发了。

在一个价值取向单一,且重视意识形态宣传的社会,这种手段的可称得上威力无穷。但在一个更开放多元的社会它就很容易失效,因为它可以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服务。

把吴京换成雨果·维文(Hugo Weaving),把撤侨换成炸大楼,再改一两句台词,《战狼2》就变成了《V字仇杀队》;把雨果·维文再换成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再把背景故事改成心爱的宠物狗死了,《V字仇杀队》就又变成了《疾速追杀》(John Wick)。

通俗艺术成了意识形态隐蔽的战场,一个掉以轻心的观众很容易成为任何一边的俘虏。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走出电影院后,不同的价值观会在那个中二少年的脑中厮杀,他会感到困惑。但很不幸,在一个并不提倡独立思考的国度,这个少年只有一种武器来消化这种矛盾。

这种武器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他中学老师的手里传到了他的手里,简单有效,无坚不摧,万试万灵,那就是——“辩证”地看待事物。其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某甲的确如此这般不好,但不能否认他也有很多优点;某乙虽然看上去不错,但其实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总的比起来说不定还比不上某甲。”

这种所谓“辩证”,永远只会通向一个终点:“不管怎么样,某甲总体还是好的。我们要支持。”

有了这样的武器,一个人几乎可以抵抗任何思想上的冲击,以保住他脑中的一片混沌。即便有一天,《V字仇杀队》走入现实,他的第一反应也绝不会是为自由欢呼,他会这样想:“自由当然是好的。但一切自由都是相对的。这些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自由的界线,因此我绝不会支持他们。某甲为了制止他们,即便手段有些粗暴,但对待不法份子就必须这样做。”

这样的逻辑看上去似乎没错。没有人会反对自由是好的,也没有人会反对自由是相对的。然而,自由的界线究竟在哪儿?如何判断一项具体的行为是否已经侵犯他人的自由?是否存在一种所有人都赞同的消极自由?何种程度的暴力是可取的?是否要用同一种眼光看待手握权力的一方与无权者的暴力?对双方又该如何问责?

只有从居高临下、万无一失的辩证法中跳出来并思考这些问题,一个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真正清晰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当人们在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作品中体验到了近似的激情,那么他就能知道这种激情实际上并非来自任何崇高的理念,而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

很难想像一个人看完《疾速追杀》以后就一跃成为狂热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从这层意义上说,《疾速追杀》以及许许多多毫无剧情可言的B级片其实非常高明。

这些电影的制作者都非常清楚观众想要的是什么:既然大家只想在影院里愉快地花上两小时看主角玩命,那么他是为狗报仇也好,为国捐躯也罢,甚至滥杀无辜为非作歹,又有什么关系?

摩耶之幕(梵文原文MaJa,意为虚假,欺骗,摩耶之幕既真实世界的帷幕。)一旦被揭开,观众们就拒绝在他们的感官体验上附加任何意义。没有什么优劣对错之分,文字被抹去,话语在出口之前就被消音,只有大笑,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统治着世界。

如果说意义还没有被消解的话,它至少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人们将它搁置一旁而选择纵情拥抱虚无。

我不是在反对酒神精神,相反,我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可能是全世界最需要酒神精神的一群人,无此则无以抵抗日复一日的谎言与鲜血淋漓。很多时候,哪怕仅仅是笑声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然而,武器的功效往往取决于它被掌握在谁的手里以及被如何使用。

我不喜欢《V字仇杀队》这类电影的原因也在于此。当创作者试图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指代复杂的理念,用漂亮的台词取代思辨,用一部类型片的简单套路来叙述一场复杂运动的时候,影片所想要传达的东西就注定是无效的。

本片亦或是一部政治正确版的《疾速追杀》,它精心炮制出的台词只是一层迎合观众的糖衣,正如《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也根本无意谴责纳粹。那个中二少年看完电影后也许会有片刻思考,但其思考的深度也只是停留在那些台词的深度而已。接下来他所能做并最想做的,就是让符号被招安,再次还原成符号,把微信头像换成V字面具,把台词晒到朋友圈。等哪一天他看完了《意志的胜利》(Triumph of the Will),再把头像改成万字旗。

只要少年不学会反思,这种循环便永远不会被打破。

作者:狡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