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书,只看过电影,问题来源于看第一部的过程,但是回答的内容有参考二三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久仰《指环王》系列的大名,兴致勃勃地看完第一部以后,我困惑了,为什么《指环王》这么好看?
这个“好看”就是单纯指很有意思,我为花费我生命中宝贵的179分钟去看这部影片而感到值得,并且在发现原来还有228分钟版的之后,希望能看一遍228分钟的。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指环王》这么好看”,我想还是应该从剧情下手。任何一个好看的故事,首先得是一个故事。
其实最先使我疑惑的就是剧情,第一部的故事,我愿简称为西游记,集齐护戒远征队之后便向魔多进发,一路上历尽艰难险阻。
当然,聪明的观众一定知道最后能取得胜利。
所以剧情相对而言,其实是透明的,没有什么新鲜感,无非就是你遇到了几个和西游记里不一样的妖怪罢了。
但是,我还是觉得剧情好看。反复分析,我觉得是情节的节奏处理的好。
要想能领着观众进入故事,让观众跟着导演走,忘记时间的存在,或许最关键的就是节奏。
但是《指环王》的情节其实很难把控,简单来说,这种有原著改编的就是自带困难buff。虽然没有看过原著,但也有所耳闻,原著的背景很宏大,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如何让观众最快接受原著世界的逻辑与设定,如何处理好讲故事和说设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书籍里的多线并行,舍与得永远都是难题。
但这只是节奏感的第一步,或者说,处理好了这一步,你才能和其他电影的节奏感开始竞争。我总觉得原著对于改编来说,就像茨威格的礼物,不谈自带IP导致的吸粉与挨骂的双重可能,就情节来说,有了故事可以省去瞎编剧本的麻烦,但是如何讲好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困难。
那导演怎么做的呢?
首先,整体关于魔戒的设定在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个看似很呆,但是,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小说或许可以在各个不同的场景下慢慢渗透,更有代入感和沉浸感,但是这电影已经很长了,没必要花这时间,反而让节奏拖沓起来。再说了,这个开头它不史诗吗?
然后,中间处理设定就很简单,遇到什么新设定就有一个人代观众问一句,然后有一个人做一个解释,这个在科幻中也常用,本质都是让读者了解情况,并且读者自己不会尴尬“啊?这是什么?我怎么不知道?”。还有一些没必要解释其具体设定的,只需要知道其某个特点的,就直接上众人的反应,让观众有个印象就行,比如法贡森林。
当然,我觉得最厉害的一点是,有的时候导演是真的自信,比如第二部里甘道夫的复活,甘道夫解释自己复活的原因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就像开挂了一样,但是,仔细想想,甘道夫复活的原因是重点吗?不是。那能解释吗?能,但不太容易。毕竟,电影里连创世神都没提过,这时候要逻辑清晰地解释,就有点费劲了。所以,提一嘴就过去了。或许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可能是权衡之后较好的暴力解答法。也是因此,我觉得导演很大胆也很聪慧。
好了,《指环王》终于完成了一些设定的介绍,下面就来看看其中的节奏感。如果说介绍设定是对改编原著的电影的附加题,那么它本身的节奏感可以说是常规题,并且其出色的完成度值得许多电影和电视剧学习的。
我主观的认为《指环王》成功的关键就在其剧情的节奏感。因为《西游记》似的旅途冒险故事实在太多了,但是《指环王1》格外成功。
首先,《指环王》的节奏我愿分为大节奏和小节奏。大节奏是指不同地图之间的节奏,比如说瑞文戴尔的节奏和夏尔的节奏就完全不一样,这主要的目的是彼此之间的快慢调和,还有彰显特定种族的性格。小节奏是指在每一个小地图里的剧情节奏,比如说莫里亚矿洞环节中的一波三折,其主要的目的是带动观众情绪。
先说大节奏,瑞文戴尔的缓慢轻柔,夏尔的活泼欢乐,与奥克斗争的激烈紧张,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节奏,这样的节奏变换避免了精神上的疲劳,它的实现方式是光影、音乐、台词的多重配合,回想一下,只要精灵多的场景就会有一层朦胧的滤镜,每个人动作都很缓慢优雅(连书本掉下来都是慢镜头),语音很轻柔,服饰顺滑或者闪光,霍比特人色彩丰富,言语幽默,动作夸张,还有黑乎乎呆兮兮恶心心的半兽人,整体上的大节奏就是这样被调和出来的。这种调和是很有必要的,一味快节奏或一味慢节奏只会让观众精神疲惫,以至快节奏感觉不到快,节奏失灵了,还有就是鲜明的人物特点也会消失了。这在当下影视剧还是少见的,或许会有人在画面、音乐、台词的某一方面进行注意,但是,各种细节都注意到的却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都加以注意,相信不仅是节奏感会更明显,而且人物的鲜明性都会体现出来。
要指出的是,现在真正做缓慢节奏的已经很少了,很少看到真正旨在“慢”的慢镜头。现在很多慢镜头并不是真的用大量的慢平衡整部影片的“快”,而是旨在表现人物的震惊、悲伤等情绪,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用法,但是这不是缓慢的大节奏,这其实是小节奏中缓慢的一笔。而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快节奏电影里还是有缓慢节奏的,举个例子,《千与千寻》里在钱婆婆家中喝茶,甚至有的时候这些慢镜头可以成为高光,比如《西游降魔篇》里的月光下跳舞这一段,我觉得这一段之所以能成为高光,就是做到光影、音乐、动作等高度契合,让人不由得心里一动。
不过,并非只有光影、音乐、台词这些值得关注节奏,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注意,总的来说,就是让所有的感觉向你期望的节奏走。
那么小节奏呢?我思来想去半天,发现一句话足已,“文似看山不喜平”。
简单来说,莫里亚矿洞那一段值得所有的编剧去学习,先是小喜剧开门,然后被迫进入矿洞开启故事线,在棺材旁看到警告,一场团战,主角死里逃生,逃跑中奥克撤退,惊现炎魔,惊险跳崖,失去甘道夫,逃出矿洞。中间还可以加入一段哲理对白,升华一下主题。这段看完,我感慨不已。但凡国产编剧学会一星半点,中国影视行业的作品会这么暗淡吗?
再复盘一下,主体剧情是要向着魔多进发,小地图是在莫里亚矿洞,在矿洞里遇到的大boss是炎魔,那么节奏组怎么带呢?首先怎么度过这关呢?必须打死吗?不是,可以同归于尽,一个人物死了,他就在观众的心里活了,因此甘道夫之死激活了马丁写死主角的梦想。打炎魔之前先要有小波折,那就用奥克。这里奥克的出现和奥克的退场都值得学习,虽然现代用的很普遍了,但是仍然优秀。再在各个曲折中再加入小波折,比如水怪、跳崖,大概就是如此。
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莫里亚矿洞开门的小喜剧。最近在看知乎上的一些小说,发现知乎小说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沙雕化,往往是沙雕开头,权谋中间,言情结尾。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构,开头轻松,符合当下娱乐至死的心理需求,中间用简单或复杂的权谋吸引住注意力,让你觉得有点东西,同时也是利用权谋吊起节奏,最后言情让你回味无穷,感叹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很完美的一个结构,作为快餐读物。但是,从这种快餐读物中,我们可以学到点东西。比如说沙雕。沙雕是低情商的说法,高情商的说法是幽默。幽默贯穿《指环王》三部之间,特定人会习惯性幽默,比如金雳、皮平和梅里,在轻松的环境中可以多来些幽默。再比如用感情作结,也可以学习一下,《指环王1》的结尾就是山姆表衷心嘛。
第二,如何让波澜有波澜,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看见一些影视剧很努力的在起波澜,但是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的努力,但是看不到他的成果。《指环王》做了一个最简单的示范,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在第一部的护戒远征队之行中,大家最怕什么?佛罗多死了或者魔戒被抢了,好了,那所有的波澜都按照这个方向去写。所以,有的时候你的理智告诉你,不,佛罗多不会死的,魔戒不会被抢的,但你仍然会揪心,因为拍的太像了。比如说,戒灵冲进旅店用剑刺佛罗多的床位的时候,比如说莫里亚矿洞里佛罗多被巨型奥克打了的时候,太多太多了。但是这样写有坏处吗?有的,其实,每用一次都是对观众信任的消耗,或者说就是观众的紧张阈值被提高了。所以你可以找出不同的害怕点,向着不同的害怕点进发,或许会缓解这种副作用。
好了,大概如此了,再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指环王》这么好看?”当初想出这个问题是真的不明白感觉主线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是如何被讲的如此有趣的,现在只能说节奏是答案的一个方向。那么这个节奏适用于所有地方吗?当然不是,《进击的巨人》每一集节奏感都很好,但是,就第一季而言,每一集的节奏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告诉我们节奏并非只有一种,而《指环王1》的节奏较之而言,其实不复杂,也更好学,但是编剧导演运用的很好,让整个电影非常好看,非常精彩,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其实能把故事讲好了,就是本事,更多的人则是节奏该快的时候拉不上去,该慢的时候又缓不下来,整个故事显的拖沓而难受。还记得高中王老师讲作文讲过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差异,讲过简笔与繁笔之间的差异,原来,我一直都没有学会。
仅以此文献给故事讲得很烂的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写出稍微好看一点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