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别人的事永远看得那么开,那看自己的呢?”
某同学的好友推荐我和他去看这部电影,一开始以为就是什么狗血青春爱情电影,所以听到吴磊扮演的郑宇星说“我最讨厌青春爱情电影的”还不禁笑出了声。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感觉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第一个点是真实。我说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会反对:“哪有高三去迪厅的?”、“高三为什么不收手机?”、“怎么会有家长同意自己孩子高三恋爱?”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电影真实的地方,因为真的有高三的同学会去迪厅,真的有高三不收手机,真的高三有在家长的默许下谈着恋爱牵着手走进理想学府……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的千千万万个角落,有千千万万个如此生活过或者生活着的青春。而至于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三者的关系,电影还原的更是十分到位,陈辰妈妈和陈辰的对话不知道在多少个家庭上演过,也不知道有多少学校在出事情的时候优先考虑学校的名誉影响。电影只不过把青春、高考、叛逆、破裂的婚姻、无数个生活中独自登场的戏剧冲突浇筑在了一起,毕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电影中最真实也是最想传递的一点就是:人都要接受自己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
第二个点是不拖沓,或许会导致很多剧情都没有交待,但是很容易就能知道电影想要说什么,无非是让观众带入了自己的经历,反而会引起更多的共鸣,算是意外地将缺点变成了优点,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提一点,吴磊所饰演的郑宇星喜欢的人ming似乎可能好像是个男性,电影给了一点暗示,一是ming的海报不给正脸,看完之后又和陈辰说:“现在你欠我一个秘密了。”;二是郑宇星和陈辰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后,郑爸对陈爸说:“你放心我们家儿子绝对不会把你们嫁女儿怎么样的。”;三就是所有中文字幕“她”对应的英语字幕都不用“her”,而是用“ming”,说明电影故意绕开了ming的性别(不然估计过不了审)。
关于吐槽:
1、编剧的世界是不是只有电话、微信和抖音。只要这三个东西都拉黑就联系不到对方了。而现实生活的社交工具还有QQ、微博、豆瓣、b站、知乎、淘宝、支付宝、小红书……
2、这部电影的处理但凡再意识流一点,我相信绝对褒大于贬。因为11年过去了,电影还是没有走出姜文所说的那个怪圈。只要电影处理的足够意识流,大家就会陷入全民解读的怪圈,在这个语境下,没人敢说自己没看懂,没人敢说这部电影没内涵,你说没内涵,说明你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