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最后发现是俄狄浦斯的故事时,我原谅了很多。看前一个半小时时我以为这是一部关于黎巴嫩内战或关于女性反抗与生命韧性的电影,并且拍得相当之糟糕。
世界上不缺少“唱歌的女人”,少的是真正理解她们的灵魂、能讲好故事的人。空中楼阁的反抗是没有意义的。出于懒惰和傲慢而模糊掉现实后讲出的无根的故事,越是炸裂,就越让我痛恨。
中东不是内战、难民、kbzz、荣誉谋s的集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剑与诗,请对你讲述的历史有最起码的敬畏。
首先,电影讲述的历史本身尽管打了马赛克,依然呈现出许多疑点。导演在采访中说故事取材于黎巴嫩内战。第一,我怀疑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黎基督徒社区是否存在荣誉谋s,贝鲁特非常多元开放,其他地区不一定。第二,电影混掉了民兵和kb组织,烧车的人头裹白布写黑字,黑布蒙面,这种黑白配色比较像本世纪兴起于叙利亚的YSLG等kb组织,这些组织在黎内战(1975-1990)并不存在,我只查到了一个内战中的逊尼派极端组织也使用黑白配色,而并没有查到任何使用黑白配色的【基督教】极端组织。而且这些极端组织的头目也没有像片中一样登堂入室。黎内战的确存在太多冤冤相报,但可能导演像太多欧美人一样认为唯有s儿童是最反人性的,所以认为非得kb组织才能干出枪s儿童的事情。第三,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头目没这么好s,暗s经商家族的黎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都花了好大一番功夫,以色列暗杀zzd领导人纳斯鲁拉更是花了十几年甚至更久时间来收集情报和布局。
另外,人物动机也比较单薄,除了有影评提到的母亲枪s领导人动机不足外,恐怕对坚持唱歌的囚犯用如此方式毁灭她的【灵魂】,在一个经历长期内战的地方,还是太“文明”了。
除了上述让我感到不真实的地方,最让我不适的还是这位西方导演“进入”中东的方式。这电影本质上和战狼及海外撤侨燃片没什么区别,都是在一片遐想中的战乱土地上播种导演和观众爱看的燃点,尽管这部电影的技巧比战狼高级很多。
当我发现这是俄狄浦斯的故事而非中东的故事,我可以原谅导演一些,毕竟要求任何非中东导演不去遐想和挪用这“流着血与泪的土地”上的故事,都挺苛刻的。没错我就是在阴阳怪气。
作为一个中东研究(入门)者,我打低分。
这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不是中东的故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招安代际矛盾,规避性别矛盾。魔童赚足了人民的钱,他却不是人民的哪吒。
能卖到如此票房的作品必然触动和反应了一些什么。人物形象空洞和人物关系稀碎是商业大片通病,而能想出三方势力政斗已属于较为有脑子的大片编剧。以“别打我爸爸,别打我儿子,别打我弟弟”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体现了老钟价值观与商业大片燃点的良好融 ...
不成熟者的美名是少年
在这部电影中只看到青春革命情欲之热烈是片面的。假如一百多年后还照着《悲惨世界》写五月风暴,那还有什么意思。一定有人截取帐篷中的三具交叠的曼妙胴体与小祭坛上的圣餐与蜡烛,但假如这就是导演想讲的全部,他就不会拍摄父母与支票。这是一部无比 ...
Tim:首先忠于自我,然后忠于爱欲
e5上头,乱写有些人会觉得无性恋是病,但我常自嘲地说,爱欲才是一种大病。尤其在这个以理性追求自我工具化、可计量化、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时代,艺术是幼稚的游戏,爱情是缺心眼的大病。几天前和友人聊东亚教育,我剖析自己如何无意识中把优绩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