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家庭逼迫一个55岁,无业无房无积蓄的女性选择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

也许就是亲朋好友口中赞不绝口,令人艳羡的标准幸福家庭吧。

丈夫孙大勇,长相帅气标致,80年代大学生,省城体制内稳定工作,工作本分,生活节约,每天按时回家从不出轨不乱混不家暴。热爱运动,身体健康,退休后参加乒乓球比赛还能获得第二名。唯一一点儿爱好就是钓鱼,经济困难时还能钓鱼回来给孩子补点营养。这放街坊里,谁不说是一个中国标准好男人。

来自小县城,没有读过大学的李红,能嫁给省会城市体制内老实好男人,应该知足了吧。

女儿孙晓雪,乖巧懂事,考上大学,按时结婚,按时生娃,从不让家里操心。并且是母亲最贴心的小棉袄,父母争执时,永远站在母亲这边;妈妈缺钱买车时,主动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小家庭中赞助一半的首付;妈妈逛街舍不得,马上买下妈妈看上的衣服送给她。

谁家培养出这样的女儿,大家不说你是上辈子修来的好福气?作为母亲的李红,应该知足了吧。

女婿徐晓阳,上进努力,年轻有为,互联网行业骨干,短短几年就升职加薪。孝顺长辈,丈母娘买车缺钱,马上掏钱支持;体贴妻子,主动给妻子买衣服,只要晓雪不高兴立即认错服软;思想现代,主动且反复强调母亲的辛苦与伟大,感激李红对家庭的付出;勇于担当,当晓雪失业时,给够情绪价值,并扛起养家责任。

如果女儿嫁给这样的优秀青年,女婿还时刻感谢丈母娘的付出,只是做了些家务的李红,应该知足了吧。

但是,在100分钟的电影过程中,你会看到另外一种更为真实,却被我们选择性忽略的讲述:

那些充斥在人生每时每刻,过于平凡到你都不会停下来多看一眼的细节,是如何编织成牢不可破的生活,桎梏了女人的一生。

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奉为标杆的幸福家庭,是如何一步一步挤压着女性的生存空间,如何一点一点抽掉自由的空气,直至一个55岁的女性,窒息到必须逃离。

李红是幸运的,至少她没有遗忘十八岁的自己想要云游四海。但更多的女性是不幸的,她们在不舒服的人生中逐渐习惯和麻痹,反复自我说服:

知足吧,厂里那谁年轻时挑三拣四,现在落个晚景凄凉。

知足吧,隔壁那谁老公出轨,为了孩子不也得忍着把日子过下去。

知足吧,现在还有力气带孙子,那谁的闺女去美国,以后都没人给她养老。

知足吧,相夫教子,儿孙满堂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

甚至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想向外迈出脚步时,她也不知道应该走去哪里。妻子、母亲、祖母的职业,要求她们奉献,要求她们忘我。

感谢李红原型的苏敏女士,她的“不知足”让大家看到中年女性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感谢电影更为日常的讲述。改编电影往往是把真实事件戏剧化,但《出走的决心》反其道而行,甚至去掉了苏敏更痛苦的经历,改编得更普通、更日常。

但这些普通的日常,正是我们现实中房间里的大象。对女性道德绑架的母职要求、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轻视、对主妇人格能力的贬损,在每个家庭里或多或少上演,我们却视而不见,甚至成为帮凶。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女性不用“出走”就能重新拥有自我?也许需要从先挑破“女性就应该承担更多养育及家务劳动职责”这个默认传统开始。这不是口号,而是落在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当你有什么需要而下意识地喊“妈”开始,想想有多少家里的“求助”是默认由妈妈来完成的。

不要求更多,只希望看完电影以后,先从觉察日常开始。不要浪费了导演刻意“日常化”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