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像作家,演员这类职业是需要共情能力的,你要与刻画的人物感同身受,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呢,就是经人事,一个人喜怒哀乐经历多了,自然对他人的心理和选择有更多的理解和体谅。记得之前有个UP主将贾静雯和林心如近年来的作品做对比,认为相对于个人而言,两个人的演技都有所成长,但是贾静雯的成长速度明显更快,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相较于林心如,贾静雯体在离婚拉锯战中体会过了真正的痛苦和心碎,从而让她与作品中的人物更有共鸣。现在部分明星的表现让我觉得,大概是业界和观众对他们保护的太好了,让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和自我反刍,就如一个巨型宝宝,心理年龄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一个自身单薄的人是没有办法塑造一个比自己更复杂的角色的。这也大概是为什么近年来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越来越扁平了,因为稍微复杂一点的人物,编剧可能把握不住(国产职场剧常常让我怀疑编剧究竟有没有上过班),就算编剧成功塑造出来了,也没几个年轻演员能接得住。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还有“高薪养廉”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说通过提高公务员待遇来减少腐败,然而通过这几年对文艺界的观察,我对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有了怀疑。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应该是获得资源越多的人越容易产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不被生活所迫,在作品创作上有更多的选择权,进而能花更多的精力去打磨人物。但是现实是什么,就拿大宝贝来说,她资源最好的时候反倒是最摆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50分就可以赚到的钱,我为什么要做到80分。(在职场,这种人我也见过不少,被我们统称为行业混子,甩锅侠,是我非常不喜欢合作的类型。我在工作中要疲于应付这样的同事了,好不容易有的闲暇时间还要让我看这样的混子演戏,我是造了什么孽。)结果跟霸道总裁离婚后资源骤降,反倒开始有磨练演技的迹象了。所以证明了什么,证明雷军说的对,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人是有惰性的,而且目前看来,这个圈子里面有信念感的人也不多,躺着就可以赚钱的时候,干嘛要站起来。反正都是生意,赚钱不寒碜。只有当观众把鼓风机关了,跟可爱的猪猪说,来,你再给我飞一个!这时候猪猪才会开始考虑,我是不是应该去造个飞机。
说实话,作为一个30岁的观众,我现在只认演员和歌手。你说你是演员,那就拿演技出来证明;你说你是歌手,那就拿作品出来证明,别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没有,身上还加一堆斜杠到处招摇撞骗。流量明星有价值吗,可能有,但是你做好你的吉祥物就行了,如果挤占了真正有能力肯打拼的人的机会,就别怪我看你不顺眼。还有各路商家,也不用挖空心思找各路明星代言,我的钱也是996换来的,只要物美价廉,我就愿意变成忠实粉丝,但是如果产品拉跨或者就是纯纯的智商税,那你就算找王祖贤来代言都没用。
最为一个见证了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90后来说,有时候我也挺理解不了现在的内娱的。你说你没有什么专业技能,纯粹靠脸吃饭也行,你要是长成金城武,古天乐,郑伊健,关之琳,王祖贤那样也行,至少有这样的同事在身边也算多种上班动力。但是相较于众神时代,现在的小明星拉出来,颜值上又没有一个能打的(当然,相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优势巨大的),所以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算什么?我不由畅想了一下我的未来,年过40,每天996换来的辛苦钱被青春期儿女拿去打榜,造数据,买代言,只为了支持一个既没有演技也不会唱歌,颜值不够分,家庭条件比我还优越的人,真是想想就胃痛。
所以说,各位资本老爷,求求你放过孩子吧。我不想每天上班给你们打工,下班还要看你们儿女体验生活。如果你们偏不,那行,这游戏你们自娱自乐吧,我弃权。只求你们霍霍我这代就行了,别再霍霍我下一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