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业余艺术家MAart

“女权主义者就是挑起性别对立,想要跳起来压迫男性的疯婆子”——很多完全不了解女权主义或者仇视女权主义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对女权持排斥情绪的你们真的知道女权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吗?知道其实你是这场运动的受益者吗?是否想过稍加了解后再做出判断呢?

《女权运动:历史回望》这部纪录片为“女权”正名。

...

通过它,我们能窥见女权运动的一小部分历史作用,从而改变曾经对“女权”有偏见的观念。

影片以摄影师辛西娅·麦克亚当斯在七十年代中期一系列直面女性的摄影作品为切入点,采访了四十年后的她们,有莉莉·汤姆林、简·方达等知名演员,还有艺术家、作家、活动家等在那个年代作为美国女权运动中流砥柱的女性,随着她们触摸自己年轻时的肖像,关于一段伟大的女权运动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在相册中,年轻的她们正在经历那个年代对女性的各种压迫和不公:

梅雷迪斯·蒙克(作曲家、导演、演员)从小被教导与男孩做游戏时应该让他们赢,女孩不能争胜;

菲礼思·切斯勒(作家、教授、活动家)在怀孕期间被校长告知,教授还是母亲,她只能选择其一;

阿罗玛·一之濑(摄影师)因为生育的不自由,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三次不正规的堕胎手术,“我看起来很挫败,但我仍然喜欢(这张照片),因为我也很漂亮,漂亮是有价值的。”尽管当时的她正值事业低谷,同时还要和青春期的大女儿斗智斗勇,但抛开母亲、妻子这些角色,阿罗玛把女性本身的坚强和自信做到了最好,所以能够坦然面对过去的自己。

...

朱迪·芝加哥(艺术家、作家、教育家)在片中谈到了她在大学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教授在上课时从来不会点女生回答问题,不论她们怎样举手示意。这样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他们认为大学中的女性学生抢走了本该属于男性的受教育机会,但女生们敢怒不敢言,因为一旦她们对举手问题较真,她们就会被冠以“丑陋的老处女”形象。纪录片《大法官金斯伯格》中也反映了这一现象。

时至今日,这样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在媒体宣传的镜头下,很多观众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歧视。就拿2020年抗疫前线的相关报道为例,人们额外关注女性医护人员的长发、卫生巾,探究她们牺牲的外在形象,却似乎并没有对男性有同样的“期许”,是女性必须好看吗?还是男性不该好看呢?这印证了《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一句台词:“如果马琳达是个男人,人们就会专注于她出色的工作,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是非。”社会对女性在学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歧视并未停止,它隐藏在“女司机”“女教授”这些词汇中。

...

女权主义者就是一群看到了这些不平等、并站出来发声的人。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人们不再会认为高学位是男性的专权;有关女性容貌穿着的更丰富讨论和美妆博主职业性别边界的放宽,也都给予了人们拒绝容貌焦虑和刻板印象的勇气……这就是女权运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没有女权运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相对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

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书中,上野千鹤子提到了关于日本社会女权运动断层的问题,在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即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扩散到全世界的妇女解放浪潮)中,以田嶋阳子为代表的日本女权主义者为日本女性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提起女权时却并不了解本国的女权历史,大都是从国外了解的资讯。

而在这部纪录片里,观众能看到2017年美国街头平权示威游行的队伍里,一位带着自己女儿的母亲说:“这很棒,因为1993年的时候我也是和我妈一起来的。”我们会为这种抗争的传承感到欣慰,但同时又会惋惜:“我们没能通过平等薪酬法案,我们没能有女性总统……已经是2017年了。”

...

不仅仅是性别平权这一方面,女权主义者在反战和种族平等方面的努力也不容小觑:

阿罗玛·一之濑(摄影师)为了反对越战走上街头,与一群强大的女性组成反战的波浪;

玛格瑞特·普雷斯科德(活动家、电台主持人)和芳米罗拉·法芭米拉(教授、剧作家)讲述了自己作为黑人女性会比白人女性(包括白人女同性恋者)受到更多的歧视,同时她们身为女权主义者在黑人群体中又会被认为是在“对抗黑人”——这是因为“他们笼统的认为女权主义就是对抗和反对男性,却并不了解作为女性的复杂和多元。”

...

尽管困难重重,女权主义者们在一波又一波的运动中竭尽全力改善了人类社会,但“女权主义者”这个标签在近几年来才慢慢被新一代年轻人接受。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不能在明面上提出的话题,大家很难意识到:没有她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很多习以为常都要感谢她们。感谢女权主义者让走夜路被侵犯的女孩不再被指责“是自己穿的太少”;感谢女权主义者让一个个对性别有冒犯的广告强制下架;感谢女权主义者让粉底液和口红有了适合男生使用的色号……

...

其实相比于《女权运动:历史回望》这个中文译名,笔者认为《Feminists:What Were They Thinking》这一原标题对影片主旨的概括更准确,因为全片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浪潮的“中坚力量”在回顾她们的思想和人生,她们和她们父母关于性别观念的思想放在今天都很有教育意义和思考价值。

看完影片,我们也许会感慨:原来曾有人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和贡献,只为争取一个我们现在看来很正常、“很普通”的权利。其实即便在今天,世界上还有很多女权主义者在为大家共同的平等而努力抗争,同时又饱受非议。

...

就在这个星期的3月10日,知名韩国女团Wonder Girls出身的朴誉恩在社交网络上公开了自己女权主义者的身份,很快就遭到了无数男性的抨击。韩国社会形态的问题只是造成此现象的其中一个因素,她的遭遇也只是每一个女权主义者所承受的放大版。

女权主义者身份的去污名化还在路上,性别平权运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