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电影可以荒诞,可以虚构,可以不真实,但请起码尊重逻辑与人类智商。
《炸裂屋》(A House of Dynamite)从头到尾都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测试观众的耐心底线。
⸻
一、哪来的导弹?谁敢打?
请问:这个世界上哪个非美体系国家敢随意向美国发射核弹?
如果真发生这种事,整颗地球都会瞬间进入末日倒计时。
而电影居然让导弹“无名氏发射”,然后全程没人知道是谁干的。
导演说要表现“系统性恐惧”?
不,这叫系统性脑抽。
就算拍科幻,也该给个交代:太空武器、深海潜射、AI暴走——都行。
你不能一句“未知来源”就糊弄过去。
⸻
二、无法拦截?抱歉,这设定我笑出了声。
美国陆基中段防御、宙斯盾、萨德、NORAD、SBIRS……
全人类最贵的反导体系,几十年烧出上千亿美金,
结果在电影里统统成了摆设?
全片的操作像极了拔掉网线的电脑:
屏幕闪一闪,专家尖叫一声:“我们拦不住!”
——然后切镜头。
导演,这不是悬疑,是偷懒。
⸻
三、连发射地都锁不定?
现实里,导弹发射后十秒内,红外轨迹就能反推坐标。
电影里,他们拿着全球卫星网络,结果全员像瞎子摸象。
“无法确认来源”,成了万能的借口。
我不是要你拍纪录片,但请别把编剧逻辑当做量子叠加态。
⸻
四、哲学包装 ≠ 智商免死金牌
有人替导演辩解说:“她想表现人类的系统性焦虑。”
我同意焦虑,但焦虑不代表可以摧毁常识。
她不是在拍《核危机》,而是在做一场“导演的存在主义实验”,
可惜——实验对象是观众的智商。
⸻
五、真正的荒诞,不需要靠愚蠢撑起来
《炸裂屋》最大的问题不在设定离谱,
而在于它既要装作深刻,又懒得铺垫。
哲学没拍出来,荒诞也没立住,
最后只剩下一群演员在大吼,观众在皱眉。
总结一句:
这不是美国防御系统的失明,而是导演的智识短路。
我不反对虚构,但我拒绝智商羞辱。
《炸裂屋》:不是美国失明,是导演侮辱了人类智商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