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导演拍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设计的,舒淇同样
『被滞后的主体性』
先说印象最深刻的,林小丽定错闹钟全家起晚后的两场戏
闹钟响,家里的三位女性便开始忙碌,换衣、起床、洗漱、小丽和妹妹收拾好去上学,女人在忙着做饭倒水之类的活,她在镜头中出现的频次最多,但是这几分钟内几乎没有她正脸的镜头,大多是背身或侧身,直到女人开始化妆,才给到了镜子中她的正脸特写。
拆解一下,前几分钟可以理解成摄像机是从家庭的视角来拍的,女人大多是侧身或背身,看不到正脸,给人一种她是家里面背景板、不重要的感觉。
直到女儿们出门、忙完四肢健全的老公端水送烟般的要求后,视角才从“家”转向到“她”。出门工作前简单化妆,镜中出现她的正脸特写——此刻她在镜头里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虽然过着煎熬、黑暗的日子,但依旧保持对美的追求,或许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取悦自己,给自己昏暗的生活装点一些光彩。
讽刺的是,因为这点,女人遭受了丈夫的暴力与侵犯,或许丈夫觉得她打扮的浓妆艳抹是出去偷情,或许他是在证明他那可悲的占有欲与控制欲,证明自己是“一家之主”,无论如何,妻子工作前正常的化妆成为了他婚内施暴的借口。
更细节的是,在侵犯发生前,导演已经用镜头语言给了预兆:

...

化妆的视角转换里,有一帧同时出现丈夫站立的下半身与镜中正在涂口红的她.......
压迫式的同框构图,这便是镜头语言给到观众的暗示。

『风扇与冷气,变与不变』
女儿们曾提过理发店凉快,家里热,理发店有冷气,家里只有风扇。
摆在卧室门口的电风扇存在感还挺高的,很多场景里它都占据不小的画面比例。以林小丽离家作节点,离开前电风扇 ;多年之后林小丽再次回到家中,母亲打开了冷气,说明她自己在家的时候是不开冷气的。
从变与不变这个角度去理解,女儿变了,母亲没变,生活上,林小丽成为了运动员,和给她生活带来重大改变的Lily依然是朋友,对于母亲,即使丈夫去世,他的生活好像还是没变的多光明。
最后一个镜头,小丽和女人的座位和背景对比鲜明,女儿坐在桌前,背景玻璃门透着光明,母亲坐在桌旁,背景昏暗,旁边是那一成不变的电风扇,即使丈夫去世了,她依旧被家暴的枷锁桎梏,活在伤痛的阴影中,没能走出来。

舒淇说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能达到还不错的完成度,得益于三十年来和电影大师的交流学习,舒淇做到了,期待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