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同样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见解,代入的视角和看到的“自我”都有着很强的当下性。也就是说,你是谁,就能在这部作品里看到什么,三部曲通过时间的流逝、阶段的转变,开启了一场对于“爱”的深度研讨实验,可以奉为圭臬。
初看爱在三部曲是在高中时期,那时的我着重关注的是Jesse&Celine在火车上那场浪漫的邂逅以及下车后在维也纳的一日情缘,仅仅沉迷于二人俊俏外表的那份心照不宣的“美好恋爱氛围”,而对于他们一路所深入探讨的话题全然不在意,也可以说那时的我并不懂他们在深入谈什么。
第二次看是在大学时期,那时的我开始正式经历过恋爱,也逐步能够理解在befor sunrise里还与学生身份差距不远的23岁的二人所谈论的自我与认知。初期的二人还保有着对爱的形态“纯粹”“完美”的理想追求,现在看来只是一日的缘分使然,让二人可能面临的各种现实因素排除在外,正因如此他们此刻的那份爱的浓度是最纯最高的,并且他们也避免将爱与性混为一谈,止步于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涉。
第三次看是今年春节,此时的我的生活状态与before sunset里的二人比较接近,而此时的二人他们在巴黎重逢时表面的那份平和下暗涌着对于当下生活的无奈,现实的因素在此介入,这部中Celine有两次情绪化的爆发,一次是作为环保工作者的Celine对于世界改变的无能力,而另一次是在送她回家的车上对于“孤独”的探讨:“两个人的孤独不如一个人的孤独”,她的那份理想主义和对爱情高纯度的需求也是before midnight里二人情感陷入危机的导火索,可以说他们这份满分的邂逅情感注定是在长期关系里不断走向下坡的,忠诚的考验、育儿观念的错位、作为独立女性自我发展的需求……都让她对现有的情感感到失望,再加上被安排的希腊之夜像一项被安排的任务,有一种只能发生在当下的“逼迫”感,这与她的信条相悖,也与他们二人的浪漫邂逅相去甚远。“I think I don’t love you anymore.”这是她对这份感情最终宣判。而解铃还需系铃人,Jesse用一封可爱的来自未来的信,以他们初见的口吻搭讪,重归于好的结局与before sunrise开头列车用德语吵架的夫妇最总回归原位的情节形成了闭环——“C‘est la vie”。
在before sunset的阶段重温爱在三部曲——“C‘est la vie”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