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英文原著后,又看了johnny depp的电影版。像玩找茬一样,记录了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两者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色塑造,尤其是巧克力工厂老板willy wonka。
电影版通过查理的提问,增加了willy wonka的童年回忆,他从小有一个很严厉的牙科爸爸,爸爸不准他吃任何巧克力、糖果之类。但willy非常喜欢巧克力,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开始了自己的巧克力职业生涯,并再也没有见过父亲。这导致他心中有一个结,他说不出“parent”这个词,他不相信家庭,认为梦想高于家人,梦想是需要牺牲家人,一个人去实现的。缺失的父爱,也使willy有一些社交障碍症。在电影里,他话讲讲不清,需要看小纸片给小朋友和家长们做tour guide。情绪也有些不稳定。在准备将工厂交给查理的时候还不允许查理带家人去工厂,最后在查理的帮助下,才真正了解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解开了心结,允许查理一大家人住在工厂。
这些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原著中willy的口才非常好,和小朋友见面的时候非常礼貌,用各种不同的词汇表达自己见到每位小朋友的开心。结尾也是很痛快的和查理一起去接家人住进巧克力工厂。个人认为电影版这样改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饱满度,让电影变得老少皆宜。即使是作为成年的我们,看到电影版时,也会去反思我们是否曾经因为父母的表达方式有问题而误会了他们的好意。
其次,电影版对其他4位小朋友“坏”的呈现更夸张。原著中ticket上是说每个抽到奖的人参观完工厂后,都会收到 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糖果和巧克力,并没有提到有一个特别大奖。而电影中的奖品只有一个人才能获得。这导致了小朋友之间的“恶劣”的竞争氛围,他们的“坏坏”也因此很夸张。原著中就比较温和,甚至我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讨厌任何一个小朋友。
除了人物塑造上的不同外,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有意义的不同(也许有些大家已经在别的帖子中看到过):
1。
原著中爸爸的工作是在牙膏厂给牙膏拧盖子;
电影中补充了爸爸会把歪瓜裂枣的牙膏盖带回家给查理,查理用它们做了一个白色的巧克力工厂模型 。这段体现了查理心灵手巧的一面,爸爸和查理都非常可爱。查理是从骨子里憧憬巧克力工厂啊。
2。
原著中只提到外公joe非常了解巧克力工厂;
电影中是说joe曾为巧克力工厂工作过,见过willy本人。
3。
原著中查理想要和家人一起分享生日礼物——巧克力,但家人都拒绝了查理的好意;
电影中家人接受了,每人都分到了一小块,然后一起吃。是非常有爱的一幕啊。
4。
原著中爸爸失业是因为牙膏厂破产倒闭了。
电影中爸爸是因为牙膏厂工业革命机械化而失业了,后来他又回到了牙膏厂,作为机械维修师。
5。
原著中查理捡到钱之前,他们一家人已经非常饥寒交迫,因为爸爸突然停职了。查理非常非常饿,意外捡到钱后,查理有观察一下附近,觉得那是没有人要的钱,脏不垃圾的,于是才决定用这个钱去买巧克力。
电影中没有反应查理当时的窘迫程度,让一些网友质疑他怎么不拾金不昧?捡到钱就立马去买巧克力。换做是我,饿成那样了,我也会直接揣腰包的。
6。
原著中查理用剪刀的钱买了第二块巧克力才中奖;
电影中查理买的第一块就中,运气太好了。
7。
原著中查理中奖后,跑回家与家人分享,全家人很快就做出决定让joe和查理一起参加。
电影中查理开始是拒绝的,他想要换钱来支持家庭度过难关,但家人劝说了他,说这个世界上钱到处都是,但参加巧克力工厂的机会却只有5个。家人的金钱观非常正确啊!!!这个价格观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8。
原著中的mike只是看电视上瘾,身上有很多玩具枪;
电影中的mike 变成了爱打枪击游戏,并且有暴力倾向的小恶魔。和工业革命背景一样,这使电影多了一些现实意义。
9。
电影中增加了很多国际文化元素,比如摩洛哥和日本抢巧克力的镜头,Violet打跆拳道的镜头等等,都让电影变得很丰富。
以上!
大家不觉得小矮人很像小黄人吗?都像是现代社会里的工厂里的会讲话的螺丝钉而已,不用给工资,而且还任劳任怨的工作,还和老板的关系特别好,忠诚度100分!
不过小黄人简直太可爱了!电影里的小矮人着实有些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