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wanna die with him, I wanna die with you.” 这是一篇《死前欲望清单》的观影心得,是继《伦敦生活》《浪漫的体质》后让我觊觎,在有生之年写出颗粒饱满且丰盈的作品。

好好地死本身就在践行好好地活。

用诙谐明朗表达出个体的欲望与死亡的联系,两者在主流社会下(东亚更甚)大多呈现回避状态的潮湿与阴郁。这部剧物尽其用着这种反差—既不沦为看轻,且不刻意加重,而是展示如是、如实的重量。用细节刻画一个癌症复发兼晚期的中年女性如何通过死亡和欲望的面纱探讨与自身真相的距离。细节如一期对四期的排外、癌症的90%是等待(医疗时间、医疗报告、医疗资源、预约与安排、死亡的等待)、对身体在过程中可能的衰败一次次的心理准备、实际上衰败时身体可能忘记呼吸、复发那一刻亲人得知便开始的(微妙)临终体验、回光返照的清明。

对没有抵达过高潮的呓语,是回避,不敢了解与触碰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想尝试什么,厌恶什么,被强加什么,或“我”想怎样面对衰败,“我”想死在谁的身边,想和怎样的自身真相行走。对性和死亡的探索立于我是否对自己、对身体坦率、超越身体的赤裸,是否可以没有扭曲地正视她们?心魔浮现西装男子,是创伤可以模糊样貌,却模糊不了记忆的碾痕,于抵达高潮这件事形成悖论。悖论是这从来不源自控制,更不源自物理空间的靠近(这里说的physical proximity),却源自松动。

性和死亡都是,与自身的关系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