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分钟的电影不是很长,正与电影名所描绘的,与玛格丽特度过的下午,这部电影也陪我度过了傍晚那一段悠闲且静谧的时光。

电影的色调我非常喜欢,整体仿佛一个童话故事,明亮而欢快,像一幅油画棒画。情节也不是很绕,小镇中年男基曼与95岁的玛格丽特因为数鸽子而相识,渐渐发展出友谊,他们一起共度午后时光,玛格丽特给基曼读书,基曼也在电影最后将无人照顾的玛格丽特接到了自己家照顾。

玛格丽特与基曼初时,玛格丽特给基曼读了加缪的《局外人》,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曾经拜读过。《局外人》开头描写了老鼠接二连三的死亡,这段文字我本快遗忘,但随着玛格丽特那富有节奏的朗读,我仿佛是做到了基曼的身边一同倾听,那段文字描写的画面又鲜活了起来。我算不上一个爱读书的人,读过的书也不是很多,但是在电影开头,玛格丽特说出书名后,我感到了兴奋,有一种穿透了电影第四面墙的感觉与玛格丽特相望的感觉。

给鸽子命名我觉得非常可爱,正如基曼这个可爱的人一样。喜欢在小镇英雄纪念碑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当被告知上面出现的名字都是已经死去的人时,也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喜欢自顾自的做木雕,喜欢种菜,喜欢说一些笨笨的好笑的话。但他其实也是一个缺爱的人,正如电影开头玛格丽特向他解释自己名字为什么有两个T,玛格丽特说人都是“爱情的结晶”,而基曼却说“也有些人的出生是意外”。伴随着插叙的叙述手法,基曼的过去与现在交织,我看到了一个从小就缺爱而孤独的孩子。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从小因为长得胖被羞辱,患有阅读障碍,不会表达,每次想去安慰人却总是说出一些莫名奇妙的话。

基曼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加缪《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因为偶然的原因而存活与荒诞的世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在乎纪念碑上刻自己的名字不吉利,简单而固执的生活。但他与默尔索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那么冷漠。虽然与母亲磕磕绊绊的吵了大半辈子,却还是在成年后住在里母亲房子不远的房车里,时刻关心母亲的生活,虽然关系的方式不是那么温柔。母亲去世的片段可以说是全电影最冷色调的片段,他看见大晚上母亲家的灯全亮着而发脾气,冲上楼却发现母亲坐在沙发上已去世。他的动作突然变得很慢,颤颤巍巍的用手将母亲的双眼合上,随后靠着母亲的额头哭泣。“我们寻找、期盼、等待,当母爱降临,生命在黎明时分,许下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此后,再有其他女人伸出双手,把你紧抱进怀里,这只不过是安慰而已。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

虽然基曼的童年时不幸的,但他有一个爱他的女友,还有玛格丽特。因为玛格丽特,基曼开始读书,开始看世界有了新的变化。对于这个变化,基曼一开始是无法适应的。玛格丽塔把字典送给基曼后,基曼却不会好好的用字典。他觉得自己在没看字典前世界是简单的,一个事物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但查完字典后,字条背后包含的一大堆意义让他眩晕,他无法在简单的感知世界。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和读书是一个样子的。我真正开始阅读是在成年之后,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的感觉也如基曼一样。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思想观念,前期我是不适的,因为这些书改变了一部分的我,我看待事物的感觉跟之前不一样了,我无法在简单的去认识事物,我开始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与事实,真如王尔德所说过的“真相很少纯粹,也绝不简单”。这种思考模式的转变我一开始是害怕的,所以我在看这个基曼在归还玛格丽特字典的这一片段,是非常有感觉的。

玛格丽特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太太,带着花朵珍珠耳钉,穿着粉红的裙子,画着可爱的妆,还有那只酒红色的可爱包包。每次她的出场当让我的心变得暖暖的。她用她温柔且有礼貌的话语和书籍慢慢的治愈了基曼的心。而基曼作为一个优秀的倾听着,用细腻的感受能力去感受玛格丽特的朗读,也温暖了这个孤独的老太太。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对抗时代荒谬的方法,玛格丽特与基曼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友谊那么简单,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没有一句“我爱你”却依旧可以相亲相爱。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她以花为名。依书而生。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些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