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孩子呱呱落地,我初为人父。
犹记得,首先是在医院的长廊上听到一声啼哭。
片刻后,护士抱着孩子出来说:是个男孩,6斤4两。
话音刚落,我能明确感觉到身旁两位母亲的喜悦,而我喃喃自问:
为什么不是女孩?
之所以更希望是女孩,一方面是出于喜爱,另外一方面是源自我的个人偏见——
如果是男孩,我对于如何教育他“成才”这方面极度不自信。
因为这个社会对女生的包容和对男生的苛刻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这样的想法会招来争议,但是静下心来想想:
一个女生为了家庭辞掉工作,勤俭持家似乎没什么不对;
但一个男生要是天天在家,事业上没有一番成就,靠着女生在外赚钱,似乎就会被所谓的舆论冠以“宅男”“小白脸”等种种标签……
所以,男生的培养更多的就是适应商业社会,最终目标是成为有房有车的“成功”人士。
当然,这是我过去的、传统的、刻板的思路。
而这一思路的转变来自《圆桌派》。
首先,是我看到刘子超的一期——
我恰巧读过他的书《失落的卫星》,对其中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旅行见闻的描述方式和本身语言的魅力深深着迷。
而当窦文涛在节目中问起“疫情期间以什么营生”时,刘子超虽腼腆却并无羞愧地回答:
在拉萨先找了一个工作,养活自己。
听到这席话,我犹如五雷轰顶——
这不就是我过去最向往的生活吗?
而今,我却在所谓的大城市和所谓的商业社会中以扭曲的姿态活着、挣扎着,仅仅为了取得“世俗”定义上的“成功”。
并且,因为迟迟不能实现,距目标越行越远,令人焦头烂额……
我不知道是否大部分人都和我有着一样的体验:
现在,去住了高档酒店一定要发朋友圈并设置定位地点;
如今,评价一顿饭局不是菜式而是价格和喝的酒是不是茅台;
甚至,看一个人不是再看谈吐和修养,而是他的衣着、手表、鞋和腰带是不是名牌……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在城市里最终活成了这个样子,我只是倏地想起了小时候写的那句开篇,我曾经不懂,现在却深有体会——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看到这些,想到这些,我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以为能改变世界,却早已被社会同化。
难道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就是房、车和各种名牌的堆叠以及把这些外再物装点后,别人歆羡的眼光吗?
而孩子的到来,让我在城市摸爬滚打十多年后,开始重新思考——
这是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对孩子将来的期望期许?
然后,我强烈推荐《圆桌派》第五季的最后两集。
这在豆瓣上被授以【封神】的评价,因为请来了“大神”尹烨——
华大集团CEO,生物界名嘴。
其中的名句和引经据典层出不穷,我就不再一一罗列,只想说——
当时窦文涛提起一句:如何教育孩子?
“大神”的格局当然与众不同,尹烨道:
我更希望我们把成功的标准定义得更多样化,或者干脆不去定义成功……和基因一样,生物本该就有各自的多样性。
这些话,你细品。
我们曾经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心境下无数次追问“生命的意义”,但“大神”告诉你了——
你的存在本身就保持了基因的多样性,这就是基因赋予我们每个个体的意义。
而我理解,成功更像是一个虚妄的定义。
之前,我们的父母就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哪儿有那么多的龙和凤?
世界上只有一个首富,中国只有一个马云,可是他们却成为或者曾经成为所有人应该学习、效仿甚至要超越的对象……
排行榜、对比以及“别人家的孩子”,让每个人都变得追名逐利,却没有好好想想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忘记了每个个体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尹烨接着说,如果真想要孩子做成什么样,父母首先要做到。
不要以为自己是什么权威,所以孩子得听你的等等。要知道,所有的权威曾经都是推翻了他们之前的权威才成为的权威,叛逆就是进步的基因。
我们的孩子不该生来是为弥补我们自己缺憾的,同时也不该由我们自己去定义。
想到这里,我忽然释怀,也彻底明白了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中那句“只要孩子健康就好了”的真正定义。
为人父母,才会有这样的大彻大悟。
因为只有我们先做好榜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让人失落的是,我终于想明白了,并想借着同学、家庭、家族聚会传播这一观念,但每每提及,总是不了了之——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我的思维仿佛是两个阵营,相互对立。
所以,我只能写在这里。
另外说一句,什么叫财富自由啊?
如果按照胡润排行榜,那最低的财富自由门槛都是什么1200w现金流,有房有车……
而我理解的“财富自由”,就是被动收入大于主动收入,让你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并为之热爱的事——
这就够了,跟赚钱多少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最后,我对于孩子到来的理解,似乎变得更加正能量了一些:
他让我重新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并规划好接下来要同行的旅程;
一面审视自己,一面做好榜样,让他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