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

  接近这个夏天的尾声,总让我回忆起泳池里的清凉;翠绿色的冰棍儿,夹杂着绿豆和芒果海盐的味道;站在树下聆听一阵阵忽强忽灭的蝉鸣;还有厨房里刚刚洗干净的西梅,剥去紫色的皮,露出金灿灿的果肉,一整颗塞到嘴里迸发出甘甜汁水的味道。

  另一处,一个顶级法律事务所用很高的薪酬——应届生每年3万起,之后每年薪酬涨12万来吸引顶级法学院的毕业生。一名从人大加清华法硕刚刚毕业两年的学生,8月中旬被辞退,9月3日就跳楼身亡。一个原本阳光、活泼开朗的孩子,却因为工作压力大,很少再漏出笑容,而且生活极不规律,最后竟选择以这种冰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接近夏天的尾声,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结尾有几句台词:

“破败的围墙,白色的树干,

散发着死亡的讯息,

我的灵魂,都沉浸在绝望之中,

心灵仿佛成了冰窖,

不断下沉,

病入膏肓。”

几句话,透出一种无法再喘息一口的死亡的寂静。

这部电影叫《超脱》。接下来的文字会涉及以上提到的热点事件和这部电影的情节,涉及剧透。

  电影的男主角到一所问题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和律所的男孩相比,这个班里全是学渣。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每天要面对的是无心学习、脏话连篇的孩子,因学生厌学弃学被当成替罪羊,甚至被学生往脸上啐唾沫,被家长误解卷入种族冲突当中。。可就算这样,老师们依然抱着要拯救这些孩子,不放弃任何一个的理念,即使内心委屈、看不见希望,每天要面对各种价值观扭曲的学生。

...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更糟糕的是,他们无法获得来自学生家长甚至外界的尊重,情绪几近崩溃。能做的只有互相安慰,鼓励和支撑。

...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本身有严重童年创伤的男主,有一次在街头救助了一个误入迷途的女孩,把她带回家,给她提供食物和住所,并且帮她清洗伤口,女孩却仍然重复着自己之前的不良行为模式。

  男主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患有暴食症,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她善良而有艺术天赋。但从她的艺术创作里一直透露出黑暗、空洞、压抑和扭曲。父亲不支持她,也不关心她内心的问题,反而一直责怪,希望她能正常一点。得不到父亲喜欢,内心痛苦的女孩某天去找男主倾诉,把自己的老师看成失望生命过程中的最后一株救命稻草想求得安慰,却引发了男主对儿时创伤的恐惧,并遭到旁人的误会。

...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男主在别人的眼光下更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对这些少年进行真正有效的拯救。无比失望的他把救助的女孩狠心赶走。

  之后某天在学校派对上,暴食症女孩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喜欢和关注而失去对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吃了自己做的毒蛋糕自杀。

  一直到这个时候,男主才意识到自己处理上的失误。因为他发现虽然凭自己的能力或许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到这些心理早已扭曲了的少年,但是付出关注而非离开,至少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点希望,也许就不会放弃自己。

...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到这里总结一下这部电影很触动我的几点。

  第一,青少年时期总是充满迷茫、叛逆的味道,这一时期的年轻人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经历着乱七八糟的事情、压力和伤痛,而且许多情况下这些经历和感受被隐藏和压抑起来,无法被看到,基于每个人经历的不同也很难被理解和体会。

  第二,对于身边被认为的“迷途少年”或者所谓比较脆弱的人,如果我们为了保全自己就远离他们,或者放弃他们,很有可能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扎心惊人的后果,且已经来不及。

  就像这个律所跳楼的事件,之前必定有些征兆,但大部分人可能已经对那种高压和辞退冷眼相看且觉得稀松平常,所以并没有重视。

就像电影里的暴食症女孩,是个身处在不良少年班级的善良女孩,她的那些画其实早已投射出她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极度痛苦、压抑、扭曲的感受,只留下空洞的躯壳,却还遭受父亲的不理解、不关心和批评;她把男主看成最后可以获救的机会,却还是感受到了丢脸和被抛弃,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三,在电影里提到了一个词,叫做“DOUBLETHINK”,指同时有两种相反的信仰,而且相信两者都对。它的意思是,“即使知道是假的,也故意相信谎言”。

...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这句电影台词很戳我心。就个人对这一热点事件的理解来说(虽然真相还未出来),很多时候即使知道老板画的饼是假的,因为对生存和金钱的恐惧,我们依然向前冲,不顾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就算知道外界那些赞美、批判的声音对我们来说并非都是事实,我们依然十分在意,反而不太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以及容易忽略去感受身边其他灵魂的失望、无助,甚至是不公。

  第四,也是电影带给我的联想。影片中的教导主任为了坚持自己教育的方式最后被迫辞职。而许多人更加认为应该放弃这些学生,因为看不到效果,因为成绩无法提高,因为影响到了地方经济。

...

图片来自腾讯网络

  仔细想想,现在社会所崇拜的狼性文化,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以及对做某一件事利润利益的看中,以及在职场上,善良憨厚的老实人常常被认为不够精明而不被看好。这些过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是否也值得引发我们思考呢。

  在当今这个压力大的社会,身边可能有两种人,一种是可以明显看出出现不适应性的人群,但还在心理比较健康的范围之内,比如轻度的抑郁、焦虑,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多一点的关心也能自愈。另一种是更为复杂的,比如不良少年,或心理状态明显比较严重危险的人群。就像电影中所说,我们发现在帮助和影响他们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可能能会背负太多负能量而身处苦海之中,想要解脱。

  很多时候背后的体制和社会文化难以改变,甚至是专业的人士也无法有效的帮助到他们。但如果不放弃,至少你可以救一个,是一个。

...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名牌大学生,其跳楼自杀的原因尚待调查。很多声音说,无论如何,都不该选择这种扱端的处理方法。这样于已、于家庭、于社会都是无益的。这句话确实没错。但换一个角度,“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为什么要跳楼呢” 这句话在我看来更多是站在旁观者角度上的一种理解和批判。我们有没有可能忽略了人心脆弱的本质,需要的支持系统和对每一个发生悲剧背后事实根源的探究以及可能提前做出怎样的努力来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

  愿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伤痛的自己、绝望的灵魂,而不是外界的声音。

齐帆齐商学院13期新媒体写作特训营千字文第一篇(修改),总计24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