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终于迎来了姜文的新电影《你行!你上!》。婚姻中有“七年之痒”,七年也足以让人体细胞全部更新一遍,如同“忒修斯之船”。想起七年前的七月,当时我还在上大学,还有暑假,上映第一天的晚上我就去看了《邪不压正》。看完义愤填膺,连夜写下了一篇标题为《再见,姜湖!》的观后感。当时不知天高地厚,意为“再也不见”,如今看来却一语双关,重逢再见。
《你行!你上!》电影名自带感叹语气,一股浓浓的东北味迎面袭来。电影讲述了一个“鸡娃”自恋老爹和“内卷”钢琴天才皮孩子的糟心故事,字幕代替情节推进,PPT式转场特效,工具化的角色表演,不明所以的台词对话,持续高潮的亢奋情绪,迅猛犀利的剪接手法,使得电影变成了两个多小时的“短视频”,完全破坏了钢琴的优雅和成长的温情。强凹的东北话让人出戏,嘈杂的钢琴声令人昏昏欲睡,从头到尾充斥的“爹味”令人不适。网友戏评上回是“就着这口醋包的饺子”,这回“只剩醋,饺子没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电影上映后的口碑评价两极分化。不喜欢的观众大失所望,认为故弄玄虚,连故事都没讲好;而狂热粉总是强调电影关于政治与历史的隐喻,乐此不疲地挖掘其中的“彩蛋”。但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电影无法过多承载政治和历史,我们只能从电影的角度解读电影,否则会丢失电影本身的生命力与意义。我已经无心也无意评论电影本身,但电影背后所暴露的名家在新时代环境下普遍失语、失手的现象却十分值得一探究竟。
生活一成不变,所以我们总是期待从名家的眼中、嘴里或者笔下,去获得对时代的观念与看法,从而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但可惜的是,成名作家、导演面对新时代时,依然和我们一样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无法准确把握。“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换句话说,在时代与历史的长河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新人。所以有些人极力顺应潮流而转瞬即逝,有些人不顾时代发展而陷入自恋与虚无。
网络流量,或者说关注度,与人生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个人都有三分钟的成名时间”,但热度过后很快就会归于平静;正如个体的财富与名誉,最终都将被死亡收归所有。所以有些明星为了保持热度与流量,不得不经营打造一种精致而虚假的人设,活在屏幕里和聚光灯下,活在“楚门的世界”。失去了生活滋养和社会阅历,其作品自然缺乏真实质感与生命力。这种违逆生长规律的行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能“长盛不衰”,反而加速了其死亡进程。
网络、短视频讯息太过肤浅与琐碎,对于有一定文化追求的一般民众而言,新图书、新电影似乎成了接受新知识少有的渠道。尤其是院线电影,面向广泛的观众群体,承载着过重的传播教化作用。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广泛的关注度,使得创作者肩负更大的压力,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创作者一味地迎合而非引领观众,通过贩卖情怀去承接流量,并没有能力和实力拿出合格的作品,面对时代无法给出及时有效的现实回应,本质上配不上也对不住买票的观众。
不仅仅是电影导演、作家,更多的是网络平台的各类博主,或者说通过获取关注量受益的创作者们,大部分都“站着说话不腰疼”。制造所谓的“垃圾内容”,误导读者进入“垃圾时间”,掩盖和埋藏创作的本质价值,加剧文艺领域的溃烂与腐败。通过设置公众议程、解读社会议题制造焦虑,小题大做,借故称病,再给出药方与解药,从而实现名利双收。表面看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实则是通过假借观众立场,获取更多更持久的利益,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问题恶化,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新时代下的观众需要创新的电影语言和风格,更需要关切生活的态度和反映时代的观念。从文学电影角度来看,第五代导演依赖历史经验,无法回应新问题;第六代导演固守个人表达,拒绝大众共鸣;先锋派作家沉迷形式创新,脱离社会现实。在名家名导的全方位垄断与压制之下,青年新生力量又难以“拔尖”“冒头”,从而使得文艺领域呈现出集体沉沦、普遍失语的衰落现象。
具体来看,张艺谋早已远离民族历史,专注于工匠式生产的精致小品电影;陈凯歌的贵族精神渐渐消亡,转入主旋律的宏大叙事;冯小刚在“灾难”三部曲后掩旗息鼓,转向个人审美与喜好;姜文从“民国三部曲”开始就偏离当下、放飞自我,日渐沉溺贫嘴逗乐的泡沫之中。同时普遍的试映点映、扎堆的流量明星和网络病毒式营销等通病,放大了电影现实关怀的缺乏和社会担当的不足。典型代表是前不久上映的《酱园弄·悬案》,高举女权主义大旗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造成“电影惨案”。
第六代导演中,娄烨依旧刚硬激情,为时代和人性留影;王小帅在“家园三部曲”的高起步后,第二步却陷入了“泥潭”;贾樟柯拾取历史的边角料,“熬成一锅粥”“换汤不换药”;管虎与宁浩在商业化的探索道路上,渐渐丢失原本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家方面,占据畅销榜和影响力榜单的依旧是霸榜三四十年之久的先锋派作家莫言、余华、苏童等,顺势融入短视频、网络直播的浪潮中而频频出圈。通过讲段子、喂鸡汤、答疑解惑,承受着作家“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你行!你上!》的出现绝非个例,而是当下社会普遍现象,背后暴露出文艺圈的众生相:赶上时代风口、吃尽时代红利的名导们不思进取、倚老卖老、贩卖名声,陷入油腻自恋;编剧作家退居二线失去话语权,网文作家成为电影界“宠儿”,网文畅销小说摇身变为电影改编剧本,电影“烂在根上了”;影评人和各路社会名流沆瀣一气、相互站台、盲目吹捧,电影市场被商业资本腐蚀收买,文艺创作变成融资行为,人人都急于情怀贩卖和流量变现。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年轻一代导演和作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反映和回应时代诉求的文学电影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新的文艺品位和充满活力的创作生态。
出自微信公众号“易读2025”
2025.07.21-24
由《你行!你上!》所想到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