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过去,当张嘉佳站在《云边有个小卖部》的首映现场,也许会想起2013年,那个他从全世界路过的年头。

那一年,张嘉佳在微博上发表33篇睡前小故事,这个系列的微博被转发超200万次,超4亿人次阅读;同年11月,这些故事结集成书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出版。张嘉佳也一跃成为了全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那一年,他也许已经选定了自己的路。

而今,张嘉佳站在这里,回望来时的路,也许他会发现,自己从未走出过2013年。

依然是2013年的光景,仍然在某个不起眼的小镇,仍然有一群人,会发生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那些故事依然能赚足别人的眼泪,依然有人会为那些苦难或欢乐而感动。

十一年间,张嘉佳用他的时光、才华,或许还有苦楚,造就了一条庞大的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总有一个老母亲在等候、总有一个人莫名其妙离开、总有人轰轰烈烈地死去,总有一个傻子为了所谓的爱情付出自己的一切。十一年间,这条生产线上造就出的产品流向全国,成为一笔一笔的眼泪;成为一张张的印刷品,或许是书或许是金钱。

《云边有个小卖部》就是这样流水线生产的作品,在别的地方出现的苦楚、光阴在这里同样出现,一个人回到了故乡,故乡里有等待的亲人,有不期而遇的爱情;但最后它们都会离开,消失不见,然后生活又会归于沉寂,也许会有转机,但他们已毫不在意。或许因为张嘉佳认为,我们的苦难无非这样,是流水线式的,无非故事中的人物换了个名字而已。

《云边有个小卖部》和张嘉佳的其他作品,无论电影或小说,问题都是这样。是的,它们确实让人感动,但那是一种大规模生产式的感动,是一种工业食品式的我可以解馋但没有营养的感动。我可以理解刘十三走出小镇的决心,在城市里的挣扎与绝望,我可以理解外婆对于刘十三的爱,对团圆的渴望,我可以理解程霜对刘十三的守候和爱情。

是的,我都可以理解,但然后呢?

那种苦楚,那种感动,都是一种没头没尾莫名其妙的东西。他们苦了笑了哭了释怀了,但然后呢?在他们的生活挣扎与浮沉里面到底是什么,在他们的面孔后面是不是真的藏了这么一个人或者这么一个形象,我不知道。

因为张嘉佳塑造的是一种浮华的生活,一种塑料的现实,一种纸糊着的苦难和欢乐。它们是一戳就破的,它们悬浮在我们的生活之上,带着一种贴近地面的姿态,然而终究是一个瘪了的氢气球,它贴近,但并没有接触地面。所以我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理解故事里的人哭或笑,他们与我,只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也许是我在观赏他们,也许是他们在观赏我。

十一年,这种工业化的文字仍然被人接受,仍然有人为此泪流,可是它们又能受欢迎多久呢?

是的,一代人走出这种浮华的生活,戳破了那近在咫尺的塑料镜子,抛弃了那些工业化的千篇一律的调味食品。但总人会被光彩无限的镜子吸引,总有人会为调味食品而食指大动。

可是人的口味是会变的,那些工业化的喜悲还能吸引多少代人呢?

十一年间,张嘉佳也许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他似乎从来都没走出过2013年。

十一年,也许他仍然会觉得自己已从全世界路过一遍,也许他仍然会觉得自己那些戛然而止的句子多么意味深长。

但2013年总会过去,也已经过去。那些意味深长也许仍然让人眼前一亮,但不会永远都有人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