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年方励导演拍摄《后会无期》时了解到里斯本丸这段历史,到24年这部《里斯本丸沉没》上线院线,换来的却仅仅4000多万的票房......但是那些或许都无所谓了,因为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个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了解到了那段沉痛的历史。
1942年日本货船“里斯本丸号”携带着物资与1816名英国盟军战俘前往日本作为奴隶,在“里斯本丸号”经过中国东极岛海域时,美国潜艇发射鱼雷击沉了“里斯本丸号”,最后,一共828名战俘死于了这场“战争”。
影片开头先交代了方励导演带领团队寻找“里斯本丸号”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甚至可以单独拉出来拍摄一部纪录片,但是导演却并未把重心放在这个上面,而是用寥寥几笔交代清了故事的背景,然后标题出现,影片正式开始。
中段影片先讲述了寻找当年幸存者的过程,方励登上了英国的新闻,报纸,电台,终于,在这样的宣传下,团队顺利的找到了那些英国战俘的后代,揭开了尘封的历史。
原来美国潜艇上的士兵并不知道这艘日本运输船上面运输着英国战俘(日内瓦公约规定有战俘在船上必须作标记,可是日本人并未这样做,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于是发射了四枚鱼雷,这其中的第四枚击中了“里斯本丸号”,船舱开始漏水,日本人反击,击退了美国潜艇,然后他们先让英国炮兵连用水泵开始排水,但排水速度远远小于进水速度,于是他们打算将船拖入浅水区域。为了防止战俘逃脱,他们先用木板和布将战俘封在了船舱中,但是很快,拉船的绳子断了,于是日本人便派船将军队和船员接走,准备弃英国战俘于不顾。
第二天,水已过腰,英国战俘们眼看就要死于一旦,于是他们打算奋力一搏,他们永餐刀打开了出船舱的路,但迎来的却是日本人留下的六名“敢死队”,他们射杀着船板上的战俘......但是很快,他们被控制住了,于是,战俘们蜂拥而出,这其中不乏有许多伤残,但是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于是他们拼尽了全力,跳下了“里斯本丸号”,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日本海军的扫射,他们似是要让这最后一丝希望的火光熄灭......
戏剧性的是,英国战俘逐渐被从水中救了起来,而拯救这些战俘的,正是旁边村里的中国渔民,光芒又再次出现,日军也因为大屠杀行迹被目击而停止了扫射,甚至反过来开始救那些英国战俘,最终,中国渔民一共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
还有许多的细节没有讲,纪录片团队采访了那些亲历者的后代,还采访了18年仍然健在的幸存者和渔民(在纪录片上映前皆去世),用最真实全面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这段历史,导演用制作电影的手法,把一段残酷的历史感性也理性的展现了出来。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日本的历史研究者表达当时日军为了防止战俘逃走是迫不得已,才故意将他们置于死地......
还有那些幸存的英国战俘,最后都患上了ptsd(战后应激),他们看似是幸存的人,实际上在那天之后,以前的他们已经不在了。灾难临近圣诞节,那些在登船前给家里人写信的战俘,最后死在了那艘船上,828个家庭因此破灭,那些信因为交通不便,迟来三年,成为这些士兵最后的遗言......
在观影过程中,我久久不能平静,历史的沉重感与照片上的那些回忆不断的打动着我,仿佛我也变成了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美国潜艇上士兵了解到这事后一生的内疚,828个家庭的破碎,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的出手相助,这不止是一段故事,更是国际主义的体现,但是由于本片英语对白过多,导致影片无法参加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项的争夺,再加上市场的惨淡,让这部片子成为了24年最大的遗珠......但是正如我说的,片子中展现出的国际主义,让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更让那些有小礼无大义的人自惭形秽。这部片子终归会留名于影史......
用十年时间讲述一段沉痛的历史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挺喜欢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和构图的,说他沉迷于自己风格的拍摄不假,但是在剧情上依然作出了进步。相比于《法兰西特派》,《小行星城》剧情上的讽刺只多不少,更加贴近现实。电影话剧化也怀念了一下过去的影视行业,电影中开始的所有人都处于现实,反倒 ...
第一集不行,但或许后续会更好?
第一集一直在凹人设啊,主线基本没推进。拉人也给人一种很故意的感觉。不过剧情进度很快,新生并没有像花田写的剧本那样,各种奇怪的难言之隐,就是不加入。而是遵循自己的心意,所有人打直球真的很好啊,希望后面也这样啊。恋和千很明显还是没有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