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学电影之初呢,其实就有前辈一直告诫我,电影不是讲故事的,是讲思想的,这个思想可以很简单,可以是个概念,可以是个主题,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氛围。而故事,可以是你为了表达思想而着重笔墨,也可以仅仅是一个载体。
我们都认为,视听语言都是为故事服务的,那么故事可不可以服务于视听语言呢?或者视听语言可不可以与故事独立出来,单独叙事呢?
都是可以的,甚至不能说谁好谁坏,只是大众接受度的问题罢了
《热带往事》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甚至认为并不重要的地步,而这个也是我欣赏的点之一,因为导演选择了将故事让步于视听语言,这是一个突破,在先前,其实也有很多导演做出过这样的事情,比如毕赣,比如刁亦男,很多人将这部《热带往事》与《南方车站的聚会》进行对比,这两个都在视听语言上大放异彩
但不同的是,《热带往事》在视听语言上更加全面化且更注重整体画面的营造,而《南方车站的聚会》则是在场面调度上面下功夫。
孰优孰劣?说实话无法评判,可能有人会说视听语言占据主导地位让娱乐性不高,有人也认为这是一种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享受。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要想说说《热带往事》这部电影,视听是绕不开的一个点。
视听语言这个词其实影迷都还是很熟悉的,可这毕竟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当我们说视听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我们就不按照学术的层面来讲了,我更倾向于将视听拆为单一画面和运动画面(运动画面也分为单一镜头运动画面和通过剪辑的多画面)来跟对方进行讲解(不过这并不严谨,但是通俗易懂)
所以一般在单一画面中,我们常说声音,颜色,构图,光影,道具等。而在运动画面中,我们常说的是运镜,场面调度,剪辑等
那经过上面的说法后,《热带往事》更倾向于哪一个呢?
单一镜头,甚至已经直接到了接近令人享受的地步
更具体一点,就是声音,光影,色彩,不少的地方还有构图的巧思
那就先来讲几个单一画面的视听运用吧
我们来看看开篇第一个镜头
一头处于阴影的牛,窗户一个硬质光线打进来,空中悬浮着小颗粒,背景音是阵阵蝉鸣,昏黄与被分割的黑色形成对比
单一画面中,融合多方面的视听元素,来传达了这种平静的躁动。
光线是这部电影里必须要提到的一个元素,因为太过耀眼了,嗯,是耀眼本身的耀眼的意思。
光处理的饱和度太高了,以至于有好多画面出现了过曝的情况
比如:
一般来说,这样过曝的处理在影视制作中是大忌。
但是吧......在一个这样表达个人思想的独立电影里,没有东西是大忌。
过曝的处理恰恰消减了人物本身,而是用环境去阐释一个心理活动与场景氛围。
而这里的光线,则突出了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内心的迷雾,甚至还有一丝丝暧昧
说完光线,我想再说说下面这个画面,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画面之一
露出头的彭于晏倒躺着,呈现出一丝不规则,凉席突出热,红绿的搭配是一种颜色上的不和谐,伴随着这个画面的,还有右下角滴答滴答的下雨声。
声音,构图就突出了整个画面中热,烦,燥的三元素。
不仅在这个细小的地方,其实在许多剧照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这部电影中广泛的运用红配绿进行搭配的地方
比如:
为什么要单独的提到红配绿呢?
因为在我们的影视制作中,除开黑色这个万能配色,常常色彩就是对比色,相邻配色和三元配色。
而红色和绿色作为两个相对比较跳的颜色,通常是很难和谐的搭配在一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常说“红配绿,赛狗屁”
但是,这个最基础的知识,用在这个电影中,那肯定别有用处,也就是导演故意营造的不协调感,那么这种燥热之中的不和谐,也被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我喜欢这个画面呢?因为不管我们在电影中是用故事表达,还是用视听语言表达,最终都要立足于表达我们的思想。
那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我个人认为下本片的思想是什么?
我私认为有三处表达出来了。
有一处是那个电视机里的辩论赛,讲出“当我们接受人性的恶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感到羞耻”
还有就是章宇说的两句话“我瞎了(眼睛),但又没瞎(我还是可以判断这个世界)”
再就是“天气热,人就躁热”
我是如此联系并理解这三句话的,前两句话联系起来,其实就是主题,展现着主角整个人内心的变化,他是从接受不了自己杀人,到最后自己杀人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接受自己人性的恶,或者我认为用“被吞噬”更合适。
而“天气热”就是整个电影的风格基调。
那我还是从画面上来谈谈上面这两点吧
首先是天气热,这一点我就用我全片最喜欢的场景来说
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场景就是开头不久彭于晏决定去警察局自首的时候,他环绕着看着周围的人的那一段摇镜头。
这一段好在哪里呢?仍是要从画面入手。
这一段摇镜头,是从咆哮的女人入手,展现警察局场景下所有人的乱象,这个乱象下,有无理取闹的女人,有痛苦的男人,有光着身子,邋遢的群众。
更重要的是,这些所有人的声音被导演进行了降频处理,加入了代表耳鸣的白噪音,着重凸显了彭于晏本人的呼吸声。
乱,热,燥,烦,四个字,都表达清楚了
所以,这一段非常好
而我个人认为表达主题的画面是在最后的大战杀手那一段。
那一段也是场面调度很惊艳的一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颜色上,用到了红黑两者。
为什么强调红黑两个颜色呢?
因为在前半段的对峙中,彭于晏一直是处于黑色的,而杀手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红色,而且这里的红色,更趋近于一个暗红。
而在最后,彭于晏殴打杀手的时候,少见的无黑色几乎都是暗红的处理。
说明角色本身已经改变了,接受了内心的恶,开始坠落。
但是导演还在电影中安排了一句话“我瞎了,但也没瞎”
可能就是代表着“我接受我的恶,但我也保留着善”
说了很多,其实已经差不多说完了,但是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值得去说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每一个点都可以写成一个发普刊的论文了。所以这次小文章都是点到为止。
对这部电影说了这么多的解读,我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对作者主题思想的解读上一定正确(虽然我认为自己八九不离十)。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整个电影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很极端的颠覆,所以,我想把我上面的话,再放下来说一次:
“电影不是讲故事的,是讲思想的,这个思想可以很简单,可以是个概念,可以是个主题,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氛围。而故事,可以是你为了表达思想而着重笔墨,也可以仅仅是一个载体。
我们都认为,视听语言都是为故事服务的,那么故事可不可以服务于视听语言呢?或者视听语言可不可以与故事独立出来,单独叙事呢?
都是可以的,甚至不能说谁好谁坏,只是大众接受度的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