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一双牛?先赞管虎,再赞黄渤。还贼喜欢闫妮九儿这个角色。先起个调,魔幻现实主义大片哈哈哈。

先从结尾的人牛出场说起,牛二蓬头垢面、披头散发,洋牛漂漂亮亮、可爱健康,一组强烈的对比暗指奶牛象征美好、纯净,这并非孤证,我后面会继续做一些例证。比方说,牛二老喊奶牛喊作“九儿”,有时喊作“娘”,这或许跟奶牛的“母性”与妇女的类象征不无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奶牛身上寄托了牛二对亡故的九儿和娘的思念,也是对美好的向往。还有刻意的“梦幻”(或者说“魔幻”),比如奶牛到雪山找牛二时脚下出现的蛐蛐,比如奶牛逃脱流民贼手后躲到一处房顶(那处狭小甬道按理说牛绝对过不去,上不了房顶),比方说牛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这些足以证明牛寓意美好。

由结尾奶牛的明亮干净从色彩上回顾全影,九儿穿过两件衣裳,一件大红色,一件紫粉色,所以说,九儿同样是牛二心中美好的寄托。最后的绿叶菜地或许代表希望吧,我无确解,便作罢了。

关于牛的主题上的隐喻,我起先认定是中国的这片土地,奶水源源不断,除了生病之外会对任何人敞开怀抱,八路军、村民、日军、农民都可以喝它的奶水。但一想又觉得不对,这毕竟是头荷兰牛,要是这样那就是管导屁股不正了,但我觉得不是,所以只能推翻之前臆断。洋奶牛起先被涂抹成黄色(本土化?),又洗刷干净重回原样(第一次本土化失败?),中间还被强制和中国黄牛配种(第二次本土化?)。最后牛二成了洋牛的主人,这么说,管虎好像是有点屁股不正,也许吧,说不清楚,自己猜吧。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洋牛活了,牛二自养的本土黄牛却死了,嘿嘿,令人唏嘘啊。

如果将人动物化,“牛化”,那么这出电影不就是斗牛戏嘛,各路牛你争来我斗去。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政治变化、不同势力、不同派系),反正村子和村子里的牛二和牛不论哪个时空一直都在(其实就是民众,就是我们)。从这点看倒是咂摸出味来了。

有一些细节可以品一品,猎犬吃了人肉“人不是人,狗不是狗”;出现多次的炸弹,还都绊了脚;应该还有一些,记不起来了,算了。

有一处值得注意,在全影中日军屠村前的故事片段是被隐去的。其中大概的逻辑脉络根据影片可以推理出。不过我要说的是牛二与九儿的感情线,牛二九儿早在婚定前就有频繁的对话说笑插入一些背景音中(偶尔给个短镜特写什么的也有),而牛二被九儿举报之后他们如何相处,如何一起生活,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为何牛二在九儿死后如此惦念她,这分明是说他们应该在生死两隔前已经感情笃厚。我有一个设想,牛二之所以唤那头奶牛“九儿”,恰恰因为他跟牛的相处与他跟九儿的曾经如此相像。一开始牛犟,两人说不到一处去,之后牛二去救牛,或许没救成不算是他的功劳,但他们的感情在一次次历经中升温,牛和人在彼此相处中都更驯服了。而且,其实,牛二总在与牛共处时提起九儿,总说九儿也这样,你跟九儿一样云云。
我深切联想到国民性批判的是其中有一幕,牛二在八路和日军乱战中独自对着空气张牙舞爪,真是将当时普罗大众刻画得入木三分,笑嘻了。所以接下来谈谈里面的人,影片展露了那个时代下这片土地上的丰富的国民性以及各色各样的人。有牛二这样平庸的养牛户,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日军这样的侵略者,有国军,有八路,有解放军。往细处说,刻板印象中恶贯满盈、军国色彩浓重的日军绝不缺席,但留了一笔给予没杀过人、只想活命、怯懦的年轻日本士兵,它丰富了日军的形象,而非过往的雷同与扁平。想起那几个想宰牛的流民只觉可恶,嘴上冠冕堂皇,却支开大部村民自己“恩将仇报”想吃独食,挖鸡眼的被唤作郎中,却是第一个对牛痛下杀手之人,足够讽刺了。当然,导演最后也把他们都干掉了哈哈哈,“英雄”所见略同。

全篇贯穿始终的是牛二和牛,他们好似不死之身,替我们到结局说了句“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虽然我觉得在这有点矫情,或许吧。牛二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什么也没干成却活了下来,最后终于凭一纸契约得到了他相知相守六七年的奶牛。真够魔幻现实的,这都没死哈哈哈。如果说映射现实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就像牛二和他的牛吧。哪管世事无常,有人来又有人去,最后只剩下我独身一人,与我的梦想厮守。时代会改变,但有梦想的人一直都在。
各式各样的民众,导演如果意在表现当时的国民性,那显然算是达到了,妇女也没落下。毕竟还有个“人神公愤”的遗老嘛,属实太典了。
补充一点,电影中一纸契约贯穿始终,现实的历史中也很相似。中国近代以来签了多少屈辱的条约,辛丑、马关……日本投降、解放战争前双十协定的破裂,多少纸契约泛游史河。但最后,牛是归人的,这很重要,就足够了。

斗牛 (2009)8.2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管虎 / 黄渤 闫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