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已经能大致勾勒出王家卫的导演风格了(只看了两部也不确定概括的是否准确,之后看了更多也许会有新的收获哈哈)。虽然personally不是特别喜欢这种风格,但是必须承认他的导演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看完之后选择写点东西记录一下)。

观影时最先注意到的必然是王家卫的摄影风格。他的摄影彰显了他对传统电影摄影理论的挑战和反叛,非常风格化和个人化。他大量使用镜面、玻璃和影子捕捉人物影像;选择拍摄人物和物体的局部而非整体;采用遮挡物(如墙壁、栏杆、人的后脑勺等)遮挡镜头(遮挡物有时候会占画面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是非常大胆的尝试);使用抽帧、缩放、快速横摇等技法处理影像等等。

这些风格化的摄影和场面调度技法的使用,恰恰体现和突出了王家卫独特的叙事风格——叙事简洁,大量留白。破碎的场景、简洁的对白、片段式的剪辑都营造了一种暧昧而模糊的氛围。王家卫的影像如同一块块破碎的拼图,需要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力补全事件的过程和逻辑。电影变成了一种传递影像的媒介,而观众则化身为媒介的解读者,这种叙事模式激发了影像本身无限的被解读的可能性。

配乐也是王家卫擅长的,他总是能挑选到适合影片的乐曲,将影片的氛围渲染到极致。两首配乐的反复出现(Yumeji’s Theme & Quizas Quizas Quizas)给人深刻印象。Yumeji的出现象征着两人间暗流涌动的情愫(主要出现在影片前半段),而Quizas的出现则象征着两人的分离和绝望(这首歌我原来就很喜欢,歌词仿佛就是为这部电影而写)。(这里顺便提一下《重庆森林》里让我循环无数遍的California Dreaming,这首歌将那种轻飘飘、自由、dreamy的氛围体现到了极致)

克制摄影风格、简洁叙述风格、绝佳配乐的共同作用下,主角之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被凸显得淋漓尽致。无意间看见一个人这样评价王家卫作品中的主角:“孤独、自恋、游离于整体之外但又无法摆脱自己的情欲”。我觉得诠释得非常恰当。首先,影片中男女主角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身处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寂寞和孤独。因此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彼此,两颗炽热的心不断靠近——然而这种试探也是极为克制的,暧昧而模糊。其次,两人必然的情感悲剧以一种极为含蓄的方式展现,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和枷锁决定了他们终将渐行渐远,最终,两人又回到了最初孤独而空虚的状态。对方的出现让彼此的生活变得不同,然而年华逝去,蓦然回首之时又忍不住嗟叹:“一切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部电影叙述的远远不止是一段爱情,王家卫使用独属于他的影像和对白,侧面刻画了当年香港的风貌——那疏离而寂寞的老香港。趁此机会,我想将王家卫和贾樟柯做个比较。两位导演都讲述故事的同时,花费大量精力用影像勾勒旧日的时光和城镇(王家卫在本片中留住了老香港,贾樟柯留住了汾阳(《站台》)和三峡(《三峡好人》)),却使用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手法。王家卫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擅长美学和影像的实验,倾向于用形式主义和先锋主义的影像记录过去。他镜头下的老香港是极为风格化和私人化的,如前文所述,他用影像展现了老香港的拼图碎片,需要观众自己去拼凑、去解读。贾樟柯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选择用镜头如实地记录旧日的社会、城镇、群众,留住那些消逝的旧日的影子。他电影的震撼力来自于影像的真实感和生命力。这两种不同的影像风格都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和美学价值,都诠释了“花样年华”的内涵——曾经美好、灿烂而刻骨铭心的一切都已逝去,唯有镜头之中留存了那旧日时光。一股淡淡的哀伤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但是我个人喜欢贾樟柯一些,他用影像记录了消逝的东西,他电影里所饱含的生命力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仅个人喜好)。)

王家卫的电影有太多可以解读的东西了,今日就浅谈到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