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宣传语叫做“无惧未来”。似乎维伦纽瓦最近的科幻片就和过去与未来杠上了。《降临》作为维伦纽瓦的代表作之一,浓厚的牛蛙式科幻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视听的影像风格上,更体现在叙事风格与他独特的科幻光谱。
从《降临》开始,维伦纽瓦正式投身于科幻事业。他的科幻风格也独具一格:用眼睛去感受,用颜色来说话。
《降临》说句实话,难懂。前两遍甚至几遍看完全片甚至不知道整部电影要表达什么,比起《银翼杀手2049》与《沙丘》的正叙,《降临》之所以难懂也是因为它“不按套路出牌”的叙事方式。《降临》是以倒叙的方式叙事,这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毕竟这是一个关于时间、记忆、语言与未知的故事。
女主是一名语言学家,一天,它们乘着“贝壳”来到了地球,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有目的的(听起来像是废话,实际上就是废话)。通过女主和男主(物理学家)的不断研究,女主弄通了它们的语言,并且可以互相交流。在学习它们的语言的时候,女主获得了一种预知未来的能力(语言就是钥匙)。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未来已经在眼前了,那么未来会……
倒叙,让《降临》难懂,因为观众很容易会以为女主是失去了孩子才遭遇“降临”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外星人降临,女主协助调查,女主探究语言,女主学习语言,女主获得超能力,外星人走,男女主结婚(但女主不情愿,男主不了解),男主了解实情后提出离婚,女儿生病去世。如果不知道影片是倒叙,按照正叙看完本片的确会不知所云,甚至会怀疑本片故弄玄虚。不妨试试跳过片头,然后看到结尾,再看片头,也许就恍然大悟了。不得不说,维伦纽瓦在《降临》中的玩法太高级了,高级的都看不懂了。
这样一来,剧情就变得简单了。但如果仅仅是因为影片结构设计足够烧脑,一定不足以让《降临》脱颖而出。
看似简单的色彩,实则“暗藏玄机”。首先是人物与环境的强烈对比。在“贝壳”飞船里,内部空间庞大又冷清,毫无生机,甚至有些恐怖感。而在这冷淡的空间内,人物们的防护服被设计成了明亮的橘黄色,与周围的巨大空洞,深灰色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暖色与冷色,活跃与寂静形成视觉的完美碰撞。橘黄色的深层含义就有警告,危险的含义,更能表现出飞船内的未知与人物们的紧张。影片一大部分保持着整体的灰黑色系。玻璃墙内灰色的迷雾里,外星生物充满着神秘的气息。这给了人们一种在动物园看动物的感觉。但我们看不清他们的真面目,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得什么样。这巧妙地避开了每个人审美不同造成的“众口难调”。毕竟,看不清才能更神秘。除去人物的橘黄色造成的对比,飞船里的一切都是灰黑色的,整体观感很好。这一飞船的设计很像《普罗米修斯》的飞船,同时给影片增加了神秘与惊悚不安的氛围,一举两得。
说到神秘感,维伦纽瓦有他独特的方式。在影片18分钟前,观众们所能感知到的外星信息仅仅局限在文本台词上,贝壳飞船唯一的剪影只是出现在电视里短短的几秒。对外星人的了解仅仅通过了一段录音,录音内的声音充满了恐怖的声音,但是观众却不知道怪物的模样到底是什么。18分钟后,随着直升机带着主角们进入神秘的薄雾区,观众们才第一次看到贝壳飞船。可以说前面18分钟都是为了这一幕做准备的。这种方式和《疯狂的外星人》当时的预告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疯狂的外星人》预告片中就保留了神秘感,“外星人”唯一的“露脸”也被打上了码,神秘感保留的很到位。
《降临》的主配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浓厚宗教感和神秘感的配乐,听起来不是很舒服,会感到不安与焦虑,这种配乐主要应用于飞船、外星人和语言部分。这种配乐第一次出现正是飞船正式露脸的时间,也同样代表着故事正式开始。第二种是忧郁的小提琴配乐,缠缠绵绵却令人平静,这主要运用在抒情和后面的“高能片段”。但是如果说这两种配乐哪个更重要,那就一定是第二种。悠扬不失忧郁的小提琴声不仅代表着女主的内心状态,不仅能烘托女主未来“悲惨”的情绪,更是时间的音乐化,这里时间似乎被赋予了灵魂和实体,缠绕在我们耳边,电影出于时间,也存在于时间。
所以,《降临》是借着科幻的外衣,表达了很多愿景与现象。艾米•亚当斯在影片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女主了,她的角色才是钥匙。片头她说“文明的基础是语言”,杰瑞米•雷纳扮演的物理学家则说“文明的基础不是语言,是科学”。当时很明显语言学家出于劣势,但最后,还不是语言学家立下汗马功劳?女性拯救世界,文科生也能拯救世界,导演旨在强调着希望平等的美好愿景,在导演维伦纽瓦眼里,女性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还可以从他的其他作品看出)。
真相往往都不是直接线性的,它总是藏身在杂乱中。《降临》看似杂乱的逻辑,却实则乱而不杂。也许它是乱的,但这种乱似乎又不乱,或是说,如果不是这种乱,《降临》也许就不会成为《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