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片一段轻快的音乐声伴随着朱爸准备着家庭的周日盛宴,在让观众用眼睛享用了一番这场制作美食的大戏后,音乐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电话铃声。观众不知道电话另一方是谁,也因此成为了全片的悬念,而这一悬念贯穿着全片也成为了理解《饮食男女》的线索。
《饮食男女》,既有饮食又有男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部电影从饮食切入,围绕着六场晚宴,逐步解开了这个朱家的家庭成员——一位父亲和三个女儿的生活面貌,味蕾上的欲望夹杂着对爱情的渴望。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电影情节跌宕起伏,高潮频出。一个个小高潮最后引出大高潮,那个在慌乱中结束的晚宴,把那些传统观念进行解构和颠覆后,故事中的主人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生活秩序在这间屋子里被不断打破,最终在影片结尾达到了新的平衡,电影在人性的解放和回归中影片落下帷幕。
朱爸是一位鳏夫,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16年,在这16年里含辛茹苦地抚养三个女儿长大,因为对过世的妻子情深意重,因此也一直没有再娶。某种程度上朱爸为了三个女儿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他对锦荣有爱,但顾忌自己的“父亲”身份,因此也一直没有将这段“乱伦恋”公之于众。锦荣是朱爸大女儿家珍的同学,一直以来被当作朱家的第四个女儿。但是,人性中对爱的渴求并不会因为自己的老去而磨灭。况且,朱爸十分健康,他慢跑和在浴室里做按摩都展现出他强壮的一面。影片中曾多次为朱爸在晚宴上的“表白”埋下伏笔。在朱爸打算从厨房里退休时,朱爸对经理说的话很有深意:
朱爸:人家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财死是人的事情,为食亡是鸟的事情,值得吗?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没什么意思,……什么叫可惜啊,心中有个惜字,才知道可惜。幸好我没打算这一辈子全耗在这个事情上。
朱爸对厨房也有很深的情谊,在第一顿晚宴上朱爸临时接了从酒店打来的电话就二话不说跑去厨房帮忙。而在酒店大厨房的场景中,朱爸一路上被喊:“朱师傅”,也可见他在厨房里的地位,连酒店经理都倚仗着朱爸,即使将“翠盖排翅”换成“龙凤呈祥”,酒店会赔很多钱,朱爸也能够淡定地说“回头我再跟上头解释”。但是如今,朱爸却决定退休。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多年好友温师傅的去世,失去了最佳搭档也意味着失去了“味觉”,让朱爸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难道要一辈子耗在厨房里吗?值得吗?难道要一辈子为了女儿而活着吗?而后来梁伯母的话或许也催发了朱爸追求自己爱情的心,在梁伯母说话时,朱爸很少反驳,不仅仅因为朱爸本来少话,也因为梁伯母说中了朱爸的心,“想那些小讨债的,不如多想想你自己”。一直囿于父亲身份的朱爸最后决定在一场隆重的晚宴上勇敢地宣布会好好照顾锦荣,这是朱爸对“爱”的大胆表白。同时也十分具有象征意味,锦荣向来被朱家的第四个女儿,而朱爸的求爱,是朱爸第一次脱下了“父亲”的外壳,第一次以“男人”的形象的呈现在女儿的面前观众。16年为家庭的付出,多年来耗费在厨房里,既是父亲也是母亲,因为“父亲”角色而被压抑的爱,即使到最后还是欲言又止,最终朱爸在众人的“劝说”中坦白了真相。朱爸选择揭开“父亲”的身份,希望女儿们能够正视他作为“男人”的渴求。与传统老父亲形象不同,朱爸的形象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虽然晚宴上大家都对结果感到吃惊,晚宴也因为梁伯母的昏倒而变得一团乱,但大家最后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在最后一场锦荣出境时,整个场景被柔和的色调包围,观众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锦荣怀孕的事实。这仿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看上去荒唐,但最后达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朱爸的角色颠覆在电影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朱爸的味觉消失,作为厨师的荣耀因此被消解;二是朱爸卸下了父亲身份,向众人宣布要照顾锦荣,颠覆了传统的父亲角色。
除了父亲之外,朱家女儿也在对自己的人生突破后实现了自己欲望的满足。电影中对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是因为人物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从一而终的,而是丰满的、不断发展的,她们自身内部会面临着人性中的冲突和矛盾。
大女儿家珍是该片中性格冲突展现最明显的人物。家珍是家里的大女儿,幼年丧母使得她早早承担了家中的责任,一次洗碗过程中家珍和家倩的争吵将这个家庭中长期掩盖的矛盾凸显出来:家珍认为家倩一直将她拒之于外,而家倩则认为在母亲去世后家珍成为了“母亲”,是姐姐把自己隔离开了。跟传统观念中大女儿的形象相符,家珍负责有责任感,相对传统和保守。与此同时,家珍还是虔诚的基督徒,她遵守教徒的清规戒律,去教堂听神父的讲解,晚餐前做祷告,而且常常带着耳机听宗教音乐。听宗教音乐,一方面是家珍在有意主动将自己和外界欲望世界隔离;另一方面,听宗教音乐也是为了让自己“心安”,压抑自己的欲望。不过,刻意为之的“禁欲”和“压抑”也无法掩盖家珍对爱情的渴求。家珍对爱情经历了态度上的转变。一开始,她抵制和排斥爱情,体现在她发现班里的学生收到情书时,她生气地说“谁没收过情书”,并把学生的情书扔向了垃圾桶,同时,她还不满邻居整日的唱情歌,她不仅排斥别人的爱情,而且也嫉妒别人的爱情。她对别人谈起她的感情状况非常敏感,也因此与家倩几次发生矛盾,比如在家珍赶喊叫的猫猫离开时,家倩说了一句:“至少人家很开心啊”,引起家珍的不满;不过,家珍对爱情的渴求是无法掩藏的,在邻居某天又对唱情歌时,她终于爆发了,一改从前那个压抑欲望的传统的性格,穿上大红色的衣服,烫前卫的发型,化上浓烈的妆容,形象上的变化象征着性格的转变,从前的家珍是保守、传统的,体现在外表上是单调的衣着、刻板的发型,而如今前卫时尚的外表也寓示着她自己性格变得更加开放而现代。至此,家珍内心那种对爱情的渴求和冲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她主动吻周明道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但是家珍并不像家倩那样具有独立的女性意识,对周明道的“主动”是家珍在长久压抑个人对爱情的欲望后的彻底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从此就走向了独立女性的道路。在家珍带着丈夫回家吃饭时,家珍成为了饭桌上唯一一个因为梁伯母说珊珊(锦荣的孩子)嘴那么刁以后长大了会嫁不出的笑话而笑的人,而在从前,家珍对这种玩笑是十分抵触的。而当家珍走出了那个“嫁不出去”的角色后,她表现得沾沾自喜又十分自信,可见她把“能否嫁出去”看作自己魅力的体现。
最后导演给家珍的镜头是,家珍看着她的丈夫周明道在教堂里受洗。影片中并没有什么能够预示家珍未来婚姻境况的伏笔,最后定格在教堂里教父为周明道洗礼的那一幕,想必导演的倾向是祝福这一对夫妇。因此,观众也接受了这对夫妇的婚姻,让观众重新审视了女性本来应该的样子,女性应该是大胆的、热烈的、自由的、冲破传统观念和束缚的,她们应当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己的人生。但是,影片中家倩的结局就稍显复杂了。
家倩是朱家的二女儿,她独立、自信、大方、美丽,是航空公司的白领,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在影片中,她也是第一个提出买房子要离开家的人。然而,看似最具有叛逆意识的人却是最后留在老屋里、延续着每周日家庭晚宴的人,这一情节的设置也让故事变得富有张力,人物的性格更加饱满。其实,家倩的“回归”也早有暗示,家倩是三个女儿中最得父亲在厨艺上的遗传的人,也深谙做菜的道理。但是因为父亲在家时不让她进厨房,家倩和父亲的冲突也让家倩希望能够离开这个家。但是,家倩依然很喜欢下厨,在她很开心时她就会到情人的家里做饭。家倩看似厌恶这个家,实则最留恋家庭,她对父亲也满怀着深情。当家倩在餐桌上对情人说起自己的往事时,表现得十分动情。她深情地回忆起那些小时候她爸爸做过的事情——用面团做手镯和戒指,戒指上面还镶满了用糖和八角做的钻石。而当家倩的情人雷蒙用这个事情开玩笑时,家倩显得十分严肃和认真。在家倩看来,这些事情并不是可以当作笑料或者性之间的趣味,当雷蒙将家倩纯洁而真挚的回忆变成恶俗的玩笑时,他其实是在玷污家倩对家人的感情。但是雷蒙是不懂得家倩的,他只是将家倩当作性伴侣,因而也意识不到家倩对父亲感情的那份真挚。这里也为雷蒙在后面抛弃家倩跟别人结婚埋下伏笔。
家倩和工作搭档李凯的关系也无疾而终。家倩对李凯保持着理性的态度,在误以为李凯是姐姐的前男朋友时,家倩在和李凯“动情”时中途结束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尔后质问李凯真的忘记了自己的姐姐吗?误会最终解开了,但他们的关系也成为了朋友关系。李凯为自己没有做“那件事情”而感到高兴。家倩虽然也说她也感到高兴,但是从神情可以看出家倩的失落,家倩希望能有一个势均力敌的男人爱自己。不过,又李凯毕竟是有妇之夫,至少没有做那件事情对于家倩来说是问心无愧的。
投资失败的家倩因为房子落空而又重新回到了老房子,成为了传承周末盛宴的人。故事情节的编排看上去对家倩很不公平,明明家倩独立、美丽,为什么在爱情上却屡屡受挫呢?但故事又是对这个角色是极其温柔的,雷蒙的“背叛”能够让家倩早日认识到雷蒙对自己虚伪的感情。而李凯的出现虽然一度为家倩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鉴于李凯是有妇之夫,因此故事让他们的关系变为“朋友”,其实也是对家倩的负责。与大姐不同,家倩不把“嫁出去”当作自己的目标,也没有把爱情和男性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在爱情上的挫折对于家倩来说或许不是一个悲剧而是她“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开始,把人生寄托在婚姻和男人可能会有风险,而当把关注都放在自己身上时,人生的每一步都更加有保障。最后回到老房子不仅是传统的回归,同时也是“回归自己”的体现,家倩也不必在无谓的男人身上耗费自己的时间和青春。在众人的情感得到了归宿后,家倩也选择了去阿姆斯特丹工作。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也体现在了家倩的身上。
至于三女儿家宁,是朱家三个女儿中最热烈大胆的一个。家宁年龄小,社会和家庭对她的束缚也很小,她反而成为了最早离开家的那位。她用自己的方式抢走了好友的男朋友。家宁在家里的存在感并不是很高,她身上也并没有很强烈的“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她不必像姐姐们那样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同时她也接受着新兴的思想,因而更加主动积极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追求的方式并不光鲜,然而,导演也没有对家宁的做法表示指责,相反,最后给家宁和国伦的镜头是柔和的、积极的,国伦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家宁和孩子。其实,家宁和国伦达成爱情的“协议”的方式是特殊的,在国伦第一次把家宁带回家时,国伦为家宁展现出奶奶的相片。国伦的奶奶不会说话,但是却会对闪光灯有反应,因而国伦买了很多摄影设备。在国伦为奶奶的照片显影时,两个人在画像面前牵手,是两个人在面对生老病死面前的肃穆时以一种互相懂得的方式达成了生命的契约。而这一点,可能是家宁的好友所无法做到的。关系的维系并不能仅仅只有爱情,更需要成熟的内心去互相体贴并感知对方的心意,家宁和国伦正是在对终将衰老的命运前达成了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爱并不是普通的“闺蜜勾引男朋友”的戏码,他们的爱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也更加持久。
在前面五场晚宴中食物和晚宴是连结家庭关系的纽带,年老的朱爸通过为女儿们制作丰盛的晚餐勉强维持了矛盾重重的家庭关系,而众人一次次的“我宣布”则是这个传统家庭一次次的“解构”。在第一场晚宴上家倩在吃到食物时疑惑的表情引起了朱爸的不满,父女之间剑拔弩张的对话也让观众感到紧张,在这场晚宴上宣布事情的是家倩,她买了新的房子打算要搬家,而这场晚宴的结束也以朱爸收到酒店厨房的电话而结束。第二场晚宴上宣布事情的依旧是家倩,她投资失败,父亲允许她回家,此时父亲夹了一个螃蟹给家倩,这一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饱含父爱,是父亲对女儿的包容和宽慰。第三次晚宴上,家宁宣布自己怀上了国伦的孩子要离开家,虽然家里人感到震惊,但是也没有反对,就这样,第一位离开家的是家宁。家宁的离开是这个传统家庭走向“瓦解”的第一步。在第四次晚宴上,家珍羞涩地宣布自己和周明道结成了夫妻关系,最终也离开了朱家,家珍坐上摩托车回望着家人,车一边呼呼地开,家珍也流下了热泪,这眼泪里有不舍、有留恋,可能也有找到爱情的欣喜或者是对未知的未来的恐惧,总之,五味杂陈。这个家,再一次走向“瓦解”。而第五次晚宴上,影片中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到齐了,在向三位女儿敬了三杯酒后,朱爸表白了一番自己:“ 我有几句话,憋在心里很久了,我之所不说,不是想故意隐瞒什么。我只是觉得,不想让我个人的事情连累了家人,变成一种负担...... 其实我不说,也没对不起谁,说了,只是不想再委曲求全。我这一辈子,怎么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材料都集中起来了才下锅...... ”,而后欲言又止的朱爸最后在众人的鼓励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这个结果是众人都没有想到的,朱爸向梁伯母请求将锦荣交给自己照顾。至此,这个家已经几近分崩离析了。梁伯母昏倒,晚宴在慌乱中结束,晚宴的最后一幕是,朱爸回头看着饭厅里站着的哭泣的二女儿,然后还是沉默地离开了。
二女儿在电影中看似最独立,实则最有人情味,她对温伯伯、对父亲、对家庭都有着很深的眷恋,要不然她也不会在得知温伯伯住院时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也不会因为照顾父亲而选择拒绝升迁的机会。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家倩也是选择了亲情,在雷蒙邀请她周末去看展时,家倩以要回家吃饭拒绝了雷蒙的邀请。在家倩看来,家庭和亲情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当父亲做出卖掉老房子的决定时,意味着家倩成为了唯一坚守传统的人,她此时成为了一个孤零零的、被抛弃的人,所有人、甚至连她的父亲都离开了她,只剩下她。在众人吵闹声中,只留下她在饭厅上面对着这荒唐的生活哭泣,她认识到,自己所坚守的东西对亲人来说都是迫不及待想要离开和放弃的,在众人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她,成为了局外人。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前五场晚宴中,众人都用“我有一件事情要宣布”的话来说事情,这里的话语跟其他传统家庭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我宣布”是不容置疑的的表达,即是表示自己已经做出了决定,“宣布”是在告知,而不是在“商量”,每个人都通过“宣布”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一旦做出决定,这个家庭就只能接受。这样的“说话”方式,暗示着这个家庭微妙的关系,它可能会因为不断的“我宣布”而变得支离破碎。
但是,这里的支离破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离破碎,不是情感上的敌对或者仇视。在前几场“完整”的晚宴上,看似融洽,但众人却都在掩藏着自己的心事。但在最后的那场晚宴上,虽然只有朱爸和家倩在场,但是家人之间的感情却更加浓烈。影片的最后,众人的神情都是愉悦而放松的,家宁和国伦、家珍和周明道、锦荣他们都因为各自的原因而没有到来这最后的晚宴,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留恋或者不爱这个老家了,而是因为这个家对他们来说是温柔的,晚宴的主人并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在场或者不到达而生气,恰恰是因为老家的这种温馨和睦的氛围让他们能够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而在从前,看似“完整”的聚餐下矛盾和猜忌其实重重叠叠,父女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在最后的晚宴上朱爸在喝了女儿的汤以后恢复了味觉,象征着父女情感的和解和彼此懂得,家倩和朱爸不仅在厨艺上有所传承,在精神上也是彼此相通的,最后朱爸在女儿舀汤时抓住了女儿的手时说:“女儿啊”,是父亲对女儿的久违的呼唤,也是父亲在长久压抑了自己的感情后的父爱的释放。
《饮食男女》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朱家人的角色,展现在新旧观念冲突下人们的选择。虽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但是,在这里,新旧并没有绝对的对错,《饮食男女》将二者完美的融合到一体。电影既认可了不同形式的爱情——青春萌发的、成熟热烈的、互相守护的,这跟李安的其他电影类似,李安展示生活的不同方面、展现爱的不同表现,但是不会对爱批判,爱能够让人感受生命力、能够让人感受到相守的安心。而《饮食男女》也并不是完全的解构传统,而是在将传统解构后,众人在追求个性的自由后,家在新的层面上“建立”起来了。家并没有消失,也并没有因为众人的离开而支离破碎,家回归到本来的样子——家是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