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从古至今,“食”和“性”便是人们所无法割舍和离开的东西。
电影《饮食男女》主要讲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鳏夫大厨老朱退休后,每周日都会做一桌丰盛的莱肴并叫三个女几回来吃饭。但随着三个女儿渐渐长大,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心思,周日的聚餐也无法再挽留住昔日的情感。而好友的离世、味觉的丧失、几个女儿的离家都让老朱心里十分难受。女儿们也希望老朱能重新找个伴侣,但没想到老朱早已和大姐的同学锦荣谈起了“黄昏恋”。
影片开场用了大量对菜肴的特写镜头既交代了老朱的身份,也作为全片的一个线索和概念之一——“饮食”埋下伏笔。电影片名叫《饮食男女》,“饮食” 体现在老朱的职业,二女儿做菜的继承,锦荣最开始给老朱打电话问鱼的做法,老朱去餐馆救场,老朱同为厨师的老友去世,老朱味觉的丧失,老朱为锦荣女儿做便当等。“男女”则体现在三个女儿不同的爱情,老朱与锦荣的“黄昏恋”,锦荣母亲对老朱的好感以及老朱和三个女儿、锦荣之间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等。除此之外,电影中的许多画面的呈现都与人物的心境紧密相连。例如,出现了多次的老朱叫三个女儿起床的画面,从开始的温馨到接近尾声处的凄凉冷清,老朱的背影和环境也从一开始的暖意浓浓到结尾因为大女儿和三女儿的离开所呈现出来的“黄昏”的光感,暗示着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影片中对于几个主要角色的刻画也十分细腻。老朱因为缺少陪伴的孤独感,因为女儿们都逐渐拥有了“性”的魅力和成熟而让自己的欲望被压抑在心里的空虚感,以及因为老友离世,味觉丧失所带来的恐惧感,这都为最后老朱选择公布和锦荣的恋情做了铺垫。大女儿朱家珍在家庭里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从母亲离世后,大女儿守护着父亲,守护着这个“家”,对待妹妹们也像家长般。而对待自己的爱情,却压抑得死死的,直到学生恶作剧的一封封情书将她内心对爱情,对“性"的渴望激发了出来, 让她和排球教练快速的结了婚。二女儿朱家倩是个聪明漂亮,事业成功的独立女性,她对待“性”十分开放,也很有女人的魅力,一开始最想离开家,逃离父亲的她却是最后留在“原地",继承了父亲衣钵的人。三女儿朱家宁,从小在家里没有大姐贤良淑德,也没有二姐精明能干的她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争夺”的意识,以至于她最后夺走了闺蜜的男朋友,第一个离开了家。而锦荣这一角色最终选择和跟自已父亲差不多年岁的老朱在一起,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她从小缺乏父爱,母亲的性格又十分张扬跋扈,所以她在老朱身上找到了父爱和安全感,这也是“埃勒克特拉情结”的一个体现。几个角色的性格从其每个人对待家人、朋友和恋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饮食”和“男女”两个主题在影片中充分交织着呈现了出来。有人说李安导演不会玩“金箍棒”,只适合“绣花针”。诚然,导演对于角色性格心理的把握和故事细节的处理都十分细腻和到位。而《饮食男女》之所以好评如潮也正是因为其人物塑造的成功和电影本身视听语言的细腻处理。当然,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也很值得思考。人活着便离不开“食”和“性”, 但两者常常也都有着彼此的共性。人对“食”的欲望,对“食”的享受往往在“性”上也同样能够体现。导演用美食来暗指“性”, 精确且形象。或许影片中很多看似有些畸形的情感还无法被大众所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能够剖析出部分人心深处的情感和人性的某些特点。
中西文化的对比和交融也是李安导演影片中必不可少的特点。中国传统美食和快餐传入中国的比较,茶文化的呈现,大女儿的“保守”与二女儿和老朱的"开放,角色李凯谈论的中美生活等,都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影子。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扩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式的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东西,这是一个现实生活的反映,同祥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李安导演也一直在传达这个理念。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许多电影里也都在表达“中西文化”、“全球化”等,但如李安导演 “绣花针”式的呈现往往是很多影视作品中所缺乏和所需要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人的欲望无论被压抑多久,最后总是会在某一刻爆发出来,无论是对“食”还是对“性”。电影中的故事或许是不被世俗认同的,但人心和人性的问题却会一直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