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夜》上映于40年代,豆瓣标记人数不足一万,而IMDB上也只有1万多一点,然而大多数观众已对它对无限循环的开放结局赞不绝口。然而,循环的结局处理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形式上的创新,但在情节上并没有充分的自洽,“为何循环”在影片中没有以令人信服的逻辑表达,但依然不能否认此片天马行空的设想。

此片的伟大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为打破线性叙事的结构,呈环形叙事,也正是上文所说。没有《死亡之夜》,就没有之后诸如《土拨鼠之日》《时空罪恶》《恐怖游轮》等时空循环电影,也不会有《记忆碎片》《低俗小说》这种非线性叙事。而大部分观众之所以跟这么一部40年代的悬疑片给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

恐怖游轮 (2009)8.52009 / 英国 澳大利亚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克里斯托弗·史密斯 / 梅利莎·乔治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死亡之夜》的结局不禁让人联想到《恐怖游轮》

而第二个我个人认为它伟大的原因,是它情节中对恐惧与梦境的精神分析,其典范性是整个影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一点之后我会解释)。就精神分析的母题而言,《死亡之夜》开创了以弗洛伊德理论解构恐惧和欲望式电影的先河。没有死亡之夜,就没有《惊魂记》(《死亡之夜》中的精神分析的精准性和典范性是完全可以让希区柯克的这部悬疑经典所逊色的),就没有《穆赫兰道》《致命ID》《搏击俱乐部》这些我个人称为“后弗洛伊德式”电影。下文我将阐释《死亡之夜》是如何进行精神分析的。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惊魂记》是精神分析学类电影的典范,但他注重的是对非正常人的精神分析,而《死亡之夜》注重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因此我觉得〈死亡之夜〉更具有典范性

我们关注一下影片中那几个配角阐述的梦境/幻想分别代表了什么,是什么形式的恐惧,以及在逻辑上是如何自洽的。

1.赛车手

赛车手的幻象是一个男人(司机)对他的提示,“只剩下一个位置了”,而最终的结局是这个司机驾驶的巴士跌入水中,车上的人不幸身亡。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司机出现两次时带有的符号(精神分析的方法就是解析梦境和幻象中的符号所代表的客体和情感)

...
司机第一次出现
...
司机第二次出现

首先,司机是司机,开车的。而赛车手也是开车的,而他却因为赛车事故受到了创伤,所以无论是马车还是巴士,它们所代表的就是带有潜在风险的车子(交通工具)。这是赛车手在事故之后恐惧物的一个代表。

而驾驶交通工具的司机的含义就很耐人寻味了。乘上由他人驾驶的交通工具,命运就仿佛被司机主宰了一样,如果司机犯了错,全车人都要遭殃。赛车手此时的恐惧从“自己无法掌握对车的控制”转移,泛化到了害怕”乘坐所有交通工具上,更何况是由他人掌控而自己没有能力干预的交通工具上”。

而之后巴士跌入水中的幻象也应证了男人潜意识中对交通工具和死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从何而来?从他是一个出了事故的赛车手而来。逻辑完成自洽。

2.小女孩

小女孩的恐惧想必所有人都可以有共鸣,那就是童年时期对骇人听闻的鬼故事和凶杀案的恐惧。小女孩遇见了死者,是从伙伴听闻这个凶杀故事之后,且正好处于那个环境,童年阴影通过幻象被客体化为了死者的再现。

...

让我们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分析女孩的人格特质。首先,她和我们一样都在童年/青年时期有对未知事物和恐怖故事的惊吓,以及深处陌生环境时的惊愕感。其次,女孩对恐惧的客体(小男孩)的反应和之前赛车手对恐惧的反应不同,赛车手遇见巴士司机选择的是拒绝(拒绝死亡的邀请),而小女孩则是焕发出了母性的爱和宽容,就像所有孩子一样,以纯真和善良的方式解决潜意识中的恐惧。

3.买镜子的女人

买镜子的女人并非幻象的经历者,她的丈夫才是。那么这一段幻象寓意了什么?想必已经很清楚了——婚姻中的猜疑和对配偶不忠的恐惧。

...
镜子中的男人孤身一人

镜子的缘由是一个残疾的男人,他猜疑妻子在暗中跟别人搞关系。而后来买到镜子的夫妇也陷入了这种“阴魂”之中。丈夫也对妻子的行踪产生了怀疑。在镜子中,他只能看到孤独的自己一个人。男子对妻子不忠的猜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妻子的美貌和她自由的社交,而男人显然更加内向,且并没有像妻子一样受到别人欢迎。

4.管家的幻象

这段幻象虽然是以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正如影片中所述,此段故事可能是管家为了站边挺男主才编造出来的。但这些动机不是我们所要分析的范围,因为所有的故事无非都是男主一人的幻象而已。所以我们依然有义务对高尔夫球手所述的故事进行分析。

他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对友人背叛(或者说亏欠友人的自责),二是对自身名誉受损的恐惧。

...

这两点都不难看出。其中第二点更耐人寻味,高尔夫球手可能正是以作弊的方法获得了很多的冠军,同时他也是很在意名声的人,所以他对自己作弊被别人揭发这件事情一直非常在意,害怕自己名誉被玷污。另一方面,恐惧与欲望是紧密结合的。高尔夫球手不是一个典型的个体,所有人都有很他一样的潜质:虚荣,渴求荣誉,同时又提防和自责。

5.腹语者的幻象

...

这里的精神分析就很难展开了,因为腹语者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先前我们所说的所有案例都是正常人,表现的也是正常人如何处理自身的恐惧。而腹语者是典型的非正常人,如同《惊魂记》中的杀人犯一样,是精神分裂者。但我们依然可以对他非正常的心理进行推测。他是一个具有身份焦虑的人,当他在职业中的任务一部分转嫁到了人偶上后,且当所有观众都为人偶而非他喝彩的时候,他逐渐丧失了身份感和对自我的认同感,而这个人偶的,更受欢迎的人格逐渐占了上风。被控制的人偶反而成为了控制者,而腹语者变成了被人偶的精彩所牵引的那个无名小卒。这种身份的颠倒正是引起人格分裂走向癫狂的原因。

更深一层说,还可以阐释为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焦虑。这时弗洛伊德理论也当然与存在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了。处于工业时代的个体对劳动异化和机械的恐惧。。。。。这里可以聊的就更多了,就不再叙述了。

5合1

分析完所有的个案,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考虑。

既然这些所有人都是主角的幻象,那么可不可以说这里所有的恐惧都源自主角一人的恐惧?我们可以进行推测,揭开冰山的另外一面。

...
注意妻子和镜子

其一,他是恐惧死亡的,或许他曾经出过车祸。

其二,他在孩童时期时也受过鬼故事的惊吓,而这种惊吓一直延续到了成人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心理失调全是孩童时期的“后遗症”)

其三,他担心过妻子的不忠,他在婚姻中处于弱势,他曾陷入过婚姻的猜疑之中。(见上图,妻子和镜子正对应了先前对婚姻猜疑男人的幻象中的客体)

其四,他可能做过对不起友人的事情,或者说他在职业上的成功可能曾经是通过欺骗取得。

其五,他处于过身份焦虑之中,他或许反思或质疑过自己的成就。或者说他在职场上是弱势方,是劳动异化个体。

五合一,所谓他人的梦境,便是自己潜意识的恐惧的写照。这部电影就是对男主一人的精神分析。其实,上述五种不同的恐惧是具有共性的,绝大多数现代人可能都会经历过这种焦虑和恐惧之中。这种是为何我称《死亡之夜》是影史上在精神分析层面最典范之作。

其一,因为它以虚幻的,但又很简朴,且分离式的心理解构阐述人的恐惧,相比于《穆赫兰道》《内陆帝国》这种眼花缭乱的“后精神分析”电影,没有太多的幌子和疑团,而是很容易就分析出来。

其二,他表现了多种恐惧,而且绝大多数是普通人的恐惧。当今的精神分析片多注重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精神分裂者。但这部电影主要表现的是正常人潜意识中的恐惧(对死亡,对童年,对婚姻,对名誉,对身份和存在)是如何被客体化而以似真似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