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悬疑点大概就是双胞胎互换身份了吧,还有就是原来是曲桐母亲下的毒。
镜头语言是很棒的,镜头构思也很精巧,但是故事本身不够好。人物的想法都很极端,可以理解为为了刺激而将人物极端化,但是这样也失去了角色塑造的真实性,工具化属性很浓。这一点在郝美丽母女身上最明显。郝美丽母女坏得很直接,恨得也很直接。很像是为了给纯爱硬制造困难的工具角色。毕竟,如果不是郝美丽,苏牧心就不会失明,而他又是撑着曲桐的伞被砸的,曲就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苏牧心就不会失明,这不苦情纯爱就来了么。
还有郝美丽在第一次见到“苏牧凡”的时候,他听出了她的尖叫,问那天晚上是不是她干的,她是不会问出“你是谁”这样的问题的。这种问题显然是为了顺应大剧情的,但是放在郝美丽身上她不可能这样想问题。因为她知道那天晚上是她砸了苏牧心,她也以为自己当了苏牧心的情人,只不过一方面苏牧心不知道是她,另一方面她也不再是郝美丽的长相了。所以她该怀疑的是对方怎么会想到是自己的,而不是问对面的人是谁,因为就是苏牧心被砸了,她也一直认为眼前的人是苏牧心。这种小细节处理得不好,就会显得编剧塑造人物的能力不够强。
还有苏牧心原谅他妈,说出“她都是为了我好”这句话,编剧是怎么想的?就算他妈为此愧疚自杀了,也改变不了他妈并不是为了他好的事实。他妈是为了这个家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他。他妈妈当然可以这样想,把好的人生让给苏牧凡,苏牧凡混得好了养活苏牧心和妈妈,然后这个家就好了。怎么说呢?牺牲苏牧心的人生,然后说把蛋糕让给另一个人吃,让他努力把蛋糕做大了,苏牧心分到的蛋糕也就大了,全家能吃到的蛋糕比苏牧心当初如果自己吃了的蛋糕大。这种逻辑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呢?这不就是画饼吗。
苏牧心关心苏桐,决定鼓起勇气做回自己,保护心爱的人。这一点才是这个人物的高光,可是编剧似乎注重在塑造绝惨纯爱战神。又是顶罪,又是苏牧凡把他推到水里去,又是为所有人规划好一切,还有周警官审问他时说“有些人不为利益”。这样就流于俗套了。没有人想看悲惨圣母,经历了整件事,人物有所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他的成长是为爱的人顶罪,那他到底图什么呢?为爱的人去死?这和他没和周桐重逢之前有什么区别?他在乎了周桐的感受吗?他这样做,和周桐一手遮天的妈妈有什么区别?以自己的方式爱你?
还有周桐,全程被推着走。那段在天桥跳下车往回跑,我以为她要成长了,要反抗了,要回去找到苏牧心不允许他为自己顶罪。结果看了个烟花晕倒了。编剧我真的要骂人了。
结果还是曲母沈静自己站出来认罪了。这算是曲母的成长吗?还是曲母的让步?放弃了自己在乎的一切,名誉、地位,选择了让女儿和她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最后那张年轻沈静拿着奖状的照片真的泪目了,那是真实的她。她这一辈子,选择了自己的要强,所以嫁给了不爱的老公,控制了女儿的人生。她很幸运,老公和女儿对她言听计从,这一辈子她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她可能不幸福,但是从头她就没选择幸福不是吗?但她最后放弃了一切,选择了女儿的幸福。虽然一开始就是她毁掉的。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所有的欲望都有代价。可能是你自己为自己的欲望付出代价,也可能是爱你的人为你的欲望付出代价。苏牧心为了母亲对整个家更好的欲望,付出了人生的代价;曲桐也是一样;而郝美丽的母亲,为了她如此要强的人生,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一切童话故事,许愿是需要付出点什么作为代价的。
那什么是成长呢?那就是我知道自己要许什么愿望,并且也知道自己能够为其付出多少代价。二者都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下定决心追去自己想要的,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不后悔。
其实剧里的几个角色都是这样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选择幸福和让自己快乐罢了。也不用纯纯追求,平衡点进去,人物也会更立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