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断断续续看完了温斯莱特主演的《朗读者》,感觉很受震撼,也很受启发,随便说两句。

1.《奥德赛》从影片伊始的“保密”、到中间的“旅程”说、到最后女神的忏悔与保证,可以说《奥德赛》贯穿了整部影片。

2.和看不一样,聆听到的声音是感性力量的直接传递。汉娜不识字,不会读写,但她对于声音是很好的接受者:她听到迈克尔读到悲惨内容时会哭泣、听到唱诗班的童声合唱时会感动到无以复加,或许正是她这种对声音的敏感度,让她也无法拒绝上级下达的命令,哪怕让她成为刽子手。

观影中,你会发现她的一些行为甚至个性都充满了矛盾:明明自己和迈克尔在忘年恋,即使二人正在鸳鸯浴,也依旧会极其反感地指责迈克尔为她朗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跨龄性爱的片段;她整个人既感性又刻板,既温柔又残酷。她的感性不会让她成为一个慈悲或不残忍的人,因为她不识字、不能理性地去评判,她缺少一种理性的温度。

这种现象很常见:蒙古、俄国、日本,拥有大批近乎悲悯的艺术作品,但杀起人来丝毫不手软,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嗜杀的程度。

德国是另一种情况,韦伯区分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涉及道义的评判,而工具理性只问达成结果的有效性。德国并不缺少工具理性,从德国的武器制造、科学之发达就可以看出,但在当时,德国普遍缺少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他们会阅读、会思考,但他们会反思吗?我认为当时他们是不会的。

所以我认为,汉娜所缺少的并非思考、并非工具理性,相反,她的工具理性非常发达:她的工作完成的非常的出色,她缺少的价值理性、缺少的是反思的能力。可以在影片接近结尾时看出:汉娜在狱中学会了识字与阅读,但在迈克尔质问她之前,她依旧不认为自己错了,依旧不会反思。

一个情感丰沛的人未必会缺少工具理性,同时也未必会拥有价值理性。没有价值理性的贯穿,人的情感反应或行为是无法自洽的,正如汉娜充满矛盾的行为与个性。只有价值理性,才能抵挡住权威对情感的侵犯与操纵,使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所以慈悲、善良不单是一种自然情感,而是一种理性—价值理性,它既是思考后的结果,亦是自然情感的升华。对价值理性的强调,我觉得,这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

价值理性或许就是冯友兰所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