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本就是一个细腻的男孩子:他能感受到父亲和弟弟的相似,理解父亲对弟弟的喜爱;能感受到父母虽然在形式风格上很不一样,但细节处又处处透露着默契,表达着涌动的爱意。

而当一场意外发生后,他变得更加敏感和内敛,他首先将责任丢给了自己,所以压抑的情绪开始弥漫——

坐在爸爸的车上,他察觉到爸爸更想要的,是弟弟会做出的或许愚蠢但可爱生动的回应。可是他不是弟弟。于是他认为,是自己让爸爸失去了弟弟。
看着妈妈忙碌地研究,他察觉到妈妈“把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而这转变是因为那场意外。可弟弟回不来了,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父母不愿提及沉重的往事,但这些沉默一次又一次加深了小男孩对“自己的错”的认知。
他一边继续追逐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一边不断地反思和忏悔。日复一日,他似乎认为自己的离开才能让事情回归原点,所以他留下的那封信,总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寄居者对房主表达感谢。
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真的走了。
可是他其实很爱爸爸,会因为爸爸的车没有停而感到郁闷;他很爱妈妈,带走了妈妈的日记本;他也很爱弟弟,他每一次出门都会给弟弟带礼物,甚至面对每一个选择的分岔路口,都会在脑海里分化出弟弟的形象,强迫自己承载并融合弟弟的思想和态度。

前往学院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同样在流浪的“船长”,遇到了帮忙掩护的售卖员姐姐,遇到了认真负责的警察叔叔,遇到了热心的司机叔叔……

勇敢的小孩终于到了目的地,他带着他的热爱和回忆站上了演讲台,而他终于有机会,在“与他们无关”的陌生人面前提到弟弟,说出“被掩埋”故事。他依旧认为是自己的错,他在话筒面前又一次强调了,这是自己的错。

可一个真诚的小孩在大人们面前又得到了什么呢?
副校长把他当做赚钱和宣传学院的宝贝,为在镜头前凹温柔形象,在明知他受伤的情况下冲上台大力拥抱;试图控制孩子的演讲内容;给孩子做智商测试,并直言不讳地表达利用之意。
而孩子呢?一直在说谢谢,感谢她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而取消荣誉;说要把支持他的人名字记下来,在演讲中特别感谢;对给自己做智商测试的女士说谢谢您帮我做测试……这么细腻的孩子早就看出了假笑的端倪,又怎么看不出副校长所作所为的本意呢。

我更伤心地看到,主人公作为逻辑派,在拍摄照片时说自己因为从来不用绿色的本子记东西而想要换一本时,副校长毫不在意。而男孩呢?他接受了一切。
这份不在意和利用在后面的采访中再次得到了体现:男主持只在意提词板,无数次打断主人公的阐述。而男孩呢?在一次又一次打断后依旧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真诚地给答案——尽管再次被打断。

看到这些令人郁闷的片段时,不知为何,脑子里自动浮现“如果他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些,一定会气疯”。

果不其然,妈妈感受到了儿子的不快乐,最初在演讲场地还是默默看着的她,这次站上了采访直播的舞台。
做的第一件事是:让男主持不要打断自己说话。
做的第二件事是:告诉男孩,不是他的错。
做的第三件事是:问男孩“你是想留在这还是走”。
做的第四件事是:得到肯定答复后,起身带走男孩。
做的第五件事是:扇了副校长一个巴掌。
第六件事情由穿着牛仔服的爸爸来完成:扇了主持人一个巴掌。

这时我终于感到了畅快,不仅是因为察觉了这个家庭丝丝缕缕间的默契,也是因为确认了他们互相爱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