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结尾虽然莫名其妙地HE了???? 但是看妈妈的那个表情,对于她来说是恐怖的延续还是结束也不好说..

原著是凑佳苗,抛去结尾来说,导演在里面刻意营造的那种夸张的家庭恐怖氛围很难不让人觉得有些意思。

首先是对自己母亲有着有点变态性的依赖的“妈妈”,看到很多人说这两人之间的感情不让人信服,太假了,但是我却觉得这种空洞的甚至有点诡异的互动是刻意为之的,为了夸张现实而增加了恐怖感(这点导演的动机你也可以从配乐感受到,一切都散发着诡异。而且整部电影也是夸张了的,但是里面有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且常见的关系模式。)她被裹挟着和自己不爱的男人结婚,因为不太喜欢丈夫甚至讨厌到女儿头上,觉得她不听话是因为“流着一半丈夫的血”

然后是扮演着传统日本家庭完美母亲角色的外婆,因为过于完美,被女儿眷恋崇拜,女儿因为她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她迫切地想成为她,认为这样才对得起她,也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这一种女性生活的模式。外婆最后完成了母亲的最大奉献:为后代奉献了生命。

婆婆的那个“媳妇熬成婆”的伪男性大家长角色,也是东亚人熟悉的真实存在的一种character,成为了一种虽然也受过压迫,但是内化了父权结构的压迫者(也是Tori Amos Cornflake Girl的创作灵感lol)。女儿在餐桌上质疑她为什么不给我妈发工资,感觉女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她自己的女儿后来也不堪其扰逃离家庭,不得不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母女…

还有爸爸的角色,(不管哪一代的父亲都在影片里严重缺失也是一个讽刺的点)里面提到了他的父亲家暴,后来他还参与了和越南战争以及日美条约有关的运动,然后和当时的“战友”出轨了。女儿在饭桌上和他吵架那一点我也觉得好精准,就是不管政治倾向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以前也被父亲伤害,但男的还是很难在性别议题上有什么进步。你政治抑郁了,还是能够靠妻子免费地吃到热饭菜,逃避了家庭的工作责还能借口说看不下去来逃避家庭生活的情感责任,“明明是做了错事还装成自己是受害者”。我就是说异性恋男总是幻想着政治抑郁的时候离开家庭在“真正懂得自己”女人的怀里哭诉,逃避得好哇。女儿说的很对:“你才是那个离了我们活不下去的人。”

这个电影的题目就说明了一切:什么是母性呢,母性就是女性被裹挟着结婚然后被压榨被迫扮演出来的东西,被迫奉献还不断有人从你身上索取。母性就是传统日本女性被规训出来的“大和抚子”的image。女儿想说的,其实并不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女儿一种是妈妈,而是想说,世界上有些人不适合也不必强迫自己当母亲。

最后的女儿,是新世代的代表(应该按照运动时间算的话,是80/90年代生人)。她在剧情中表现的对日本传统父权社会观念的不适与反抗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特征。但是这种羁绊仍然令其无所适从,尤其是父母爱的缺位,和对于外婆舍身救自己的一种一种幸存者愧疚,还是让她产生了一种“我要把生命还给你们”的哪吒自刎般的情感。

但是不得不说,结尾还是太轻飘飘了。虽然这大概也会是很多人真正会做的选择——虽然有种种问题,但我只能选择和解,不然我只能永远痛苦永远愤怒。但至少作为新世代,女儿有了选择的权力:不管“我”愿不愿意结婚或者孕育生命,我都要对这以前的一切进行记录和反思,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

刨掉最后五分钟有点烂俗的结尾,和有点多余的旁白(但是还好),我觉得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很有意思的作品,尤其是前40分钟营造出的女性代际间的诡异互动非常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