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默片为代表的爵士时代过渡到以有声电影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一曲华丽挽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鲁赫曼曾说过,没有比爵士乐更能展现美国禁酒令时期的年代感了。爵士乐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更是一个时代符号,而《巴比伦》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通篇配乐均以爵士乐为主,用尖锐的爵士小号贯穿全片,把好莱坞爵士时代的疯狂、浮华、亢奋彰显的极尽夸张。而《巴比伦》的开场派对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氛围 ——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爵士时代,同时也为后续时代终结时的落寞做足了铺垫。派对上好莱坞名流人人都沉浸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小人物也在跃跃欲试,梦想着一炮而红,一幅关于20、30年代好莱坞的辉煌画卷随着一场派对缓缓展开。

20年代初期,电影业的模式已经趋于完善,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好莱坞强大的资本力量和发达的工业体系让电影业宛若一台不断进化并高速运转的机器。如果有哪个制片厂最能代表此时好莱坞的繁荣,那一定就是狮子头MGM,《巴比伦》中的人物也大都取材自当时米高梅的真实签约演员(玛格丽特·罗比 —— 克拉拉·鲍、布拉德·皮特 —— 约翰·吉尔伯特、黄柳霜,除了以上主要人物,还提及了嘉宝、基顿、诺玛·希拉等一众米高梅30年代明星)。每个片场每天都有数十场戏在同时拍摄,电影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大众视野,让人目不暇接,成为了人们派遣孤独、消解寂寞、沉溺幻想的主流文娱方式,银幕前的观众拍手叫好,银幕后的片场也忙得热火朝天,制片、导演、编剧、大咖、群演、舞美、化妆、全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一颗躁动的心。长镜头下,片场里各类型影片的拍摄工作如火如荼,史诗、西部、东方、冒险、爱情…梦想与工业并存的片场更像是一出时代的舞台剧。然而随着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的诞生,行业发生巨变,大萧条的到来使得歌舞片红极一时,默片则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默片时代的演员很多无法适应和转型而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但随着歌舞片的兴起,也让处于电影行业边缘的乐手短暂崛起(片中黑人乐手),影片的主要故事就是发生在两个时代交界点的前后。

影片整体结构十分工整,叙事手法十分成熟,通过两段四线的叙事方式,先用戏谑的方式构建,再用残酷的方式打破,最后在结尾处缅怀,做到了喜剧外壳悲剧内核。

影片的前半段,严格秉承着3分钟一个小高潮的叙事特点, 3分钟内一定会有一场高潮戏瞬间抓住观众眼球,让观众时刻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疯狂的麦克斯4》用过相同的手法),开篇就以一场眼花缭乱的淫乱派对交代所有主要人物(经典教父式的好莱坞开场)。使用长镜头(派对,片场)交代环境、展现人物;使用大量蒙太奇营造躁动放纵的氛围,同时也加快了影片节奏。四个主角,四条故事线,工整的平行叙事和交叉剪辑,相互独立又产生交集,用环境的浮华奢靡和影人的一朝成名,构建了一个好莱坞繁荣昌盛的时代。

片长约189分钟的影片,恰好在94分30秒行进一半时,用皮特的一场凝视戏将整部影片一分为二,皮特在婉转忧伤的配乐中默默注视着眼前这浮华躁动的一切,似乎象征着享乐主义最后的狂欢,也暗示着默片时代落下帷幕,电影在此刻到达全片最高潮,也是一个临界点,在这之后故事极盛转衰,剧情也急转直下。

影片的后半段,随着时代的变化四个人的命运殊途同归:女主无法接纳被压制的自我、无法忍受资本家的虚伪而自暴自弃;男主身为执行制片,为爱苦心经营的一切因女主而前功尽弃,狼狈逃离影视圈;自视甚高的皮特无法适应有声电影而被时代抛弃,无法接受反差而自尽;黑人则是内心以音乐家自居,无法认同演员身份,无法忍受种族主义而最终改行。四个人在新潮流新环境新时代下集体崩溃,沦为时代的牺牲品。通过描绘默片时代的瓦解,人物大起大落的经历,将影片前半段构建的一切都彻底打碎。

影片的主题往小了说是行业转型期的优胜劣汰,往中了说是美国梦的实现与破灭,往大了说是人之于时代的关系,如果过度解读一下,可以认为每个人之于时代,都是见证者与被淘汰者,而所有这一切的起源是影人对电影的热爱与追求,是对电影纯粹而真诚的爱造就了这首时代之歌。美国梦下的好莱坞是大明星的舞台,也是小人物的舞台,任何人都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梦是可以被短暂触及的,但梦最终都会醒来,到了最后一切都宿命般的淹没在时代的交替与变革当中。影片过大半时存在剧情割裂(托比马奎尔的段落),但结尾时又将故事圆了回来,当男主追忆着那份对电影的赤诚之心,无数回忆也随之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自己也曾是个怀着对电影纯粹的爱,努力跻身好莱坞的热血青年,与影片的开头首尾呼应。

影片结尾时值50年代,默片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经历过默片时代洗礼的男主重回电影院观看了一部《雨中曲》,此情节颇令人唏嘘。因为米高梅的《雨中曲》象征着电影不再是纯粹的表现主义,更是声与影的结合,是一部关于影人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关电影的电影,承载着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变革,且主题与人设又和《巴比伦》不谋而合。而与《雨中曲》不同的是,《巴比伦》更多了一种小人物身处时代洪流中,时而为梦想激流勇进,时而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无力感,纵使能风光一时,红极一刻,最终也不过成为后代资料馆内的几帧胶片,成为电影史里的几页史料。整个故事一句话概括:用日新月异的好莱坞里,四个种族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物浮沉的故事,诉说了影人对于电影真挚的爱,致敬和缅怀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辉煌年代。

PS:结尾的终极混剪也很有特点,从卢米埃尔到梅里爱,从格里菲斯到希区科克,从威廉惠勒到布努埃尔,从好莱坞再到新浪潮,把电影史扒了个遍;又从《电子世界争霸战》到《阿凡达》,把CG技术发展史也扒了个遍。强行混入的一段电影工业发展史虽然与影片存在割裂感,但在我看来却是加分项,颇有种包罗万象,一眼万年之感,把男主对女主的爱上升到了对电影的爱,升华了电影主题。

演员演技方面则乏善可陈,皮特依然饰演一幅自鸣得意的业界大佬,玛格丽特罗比依然饰演一个性格乖张的疯逼美人,男主的表演十分僵硬和木讷,全程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与其他演员的风格格格不入,黑人小哥戏份略少。托比马奎尔的表演是亮点,邪淫的角色颠覆了以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