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首次看默片,一时为其声画交融的和谐程度所折服,那是一种别样的艺术魅力,故事交由画面及文字共同讲述,情绪交由表演与配乐一起表达,这两对搭子在互动中交替进行,真正把光与影、形与声融合为一,以舒缓的节奏连接各个重要情节直至高潮到来,其表达既不晦涩、其呈现也无损伤,实在是一种纯粹且精致的艺术形式!具体来说:
其一,时而昏黄时而暗淡的画面,如同老纪录片、老幻灯片,亦或说基于拍摄年份与创作背景,时代在人心的投影就是这样的——压抑里透着无奈与哀伤、混乱中藏有痛苦与愤懑,以及或许间的零星挂念与希望,而在片中,许多画面在构图之上又因此被特地赋予了不同的冷暖色调,像是一幅幅手绘作品,赏心悦目!
其二,那些诗句般的语言,与一般辅助剧情解说的文本不同,其每至关键情节处才会出现,如旁白一般被插入的整体叙事中,也必须承认文字的力量更加深沉而耐人回味,那些句子既像是局外人的感叹,又像是戏中人的心语,总之与面前的演绎相得益彰,艺术性拉满,意趣盎然!
其三,悠悠的钢琴曲,在起起伏伏之间,总能恰到好处地诉说片中人物的心情,或明朗、或晦暗、或热烈、或冷漠、或温柔、或暴戾、或充满期许、或绝望至极……不得不说那时默片的配乐属实讲究,是打磨到了一定地步的!这种抛开言语的表达,似乎能把创作者的想法进行更准确地传递,一听之下、心内了然、反倒不用再羁绊于各种解读与猜测,妙不可言!
其四,东西文化碰撞之际遇上一战前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话题对于一百年前的人与世界来说实在应时当令,虽然“程桓”一身清末士人乡绅的打扮、配上佛教传教士的设定,难免是洋人以西度中了,但片中对时代与文化的把握确也颇得三昧,佝偻的黄种男人沉醉在鸦片烟的世界里,佝偻的白人女孩成长于权威者的虐待下,二者都是在那个充满压迫的残酷世界里遭尽歧视的底层,普通、弱势但真诚、善良,这样的塑造残忍而现实,难得是不偏倚的、或说可以接受的;几段情节、整个故事,朴实的结构中有大量东西方古典美学及爱情悲剧的元素嵌入,士子坚持的克己之心与女孩冀望的救赎之道,随着二人的相遇相识也终于非常克制的汇合,随即又在暴力的权威之下Bad Ending,其间《梁祝》《茶花女》的影子不断闪现,多少有情人的命运似乎又开始了重叠,令人恍惚、令人唏嘘!
其五,诸般匠心之处、点睛之笔,一个个设计的每每直击心灵,有如露西“手戳唇角作微笑状”处,代入进去,便能深深共情她那长期以来巨大的恐怖与绝望,作一旁观,也自大觉叫人心碎!又如程桓“手捧月光给睡着的爱人披上”处,那极致含蓄、婉约至极的爱意其实正在无声中喷薄而出,但毫不过分,更不带一分恶心的暧昧的意味,可谓是最高明的浪漫主义!再如最后“一支香烛在死去的二人之间燃起”处,一缕希望之火,预示两人虽或未及“相爱”,但他们的救赎已经完成,此间真情将由是生生不息!此外诸如“巴特林battling”“邪恶之眼”等充满象征性的设计,也挺有意思hhh……
其六,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低了头(东方的“传教士”成了西方抽大烟的小商贩),但因真诚与善良依旧(“偶然间”与女孩邂逅并相互吸引),心中对美好的向往被重新唤起(“他”与“她”成为彼此唯一的慰籍),而之后理想即便又为现实击碎也终将不息(火自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