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倍速看完的整部剧,瑕瑜互见…

邓超在小姑娘死的时候的演技真的很绝,从远处第一次看到尸体的一瞬间的无助和难以置信,和真真切切确认了死者的身份之后的慌张过渡到极度悲伤后所带来的不知所措,最后接受现实后的自责与绝望。通过他的神态和动作,很好的传达给每一个在荧屏前的观众,可以说他的演技着实被喜剧隐没了。
阮经天的演技一直都在给观众惊喜,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与男主初见的卑懦表演掩盖不住他蠢蠢欲动的变态分子,在狱中癫狂到变态的转变被他拿捏的得心应手,从刚入局时的鼻涕眼泪混杂的哀嚎,无不体现出他对父亲的厌恶与憎恶,基本上已经可以明显看出他处在理智崩溃的边缘。但仅一瞬间,他的情绪就可以直转而下,将之前的恐惧一瞬间消隐的无影无踪,就像在演一场游戏,哪怕身处局外,仍让人不寒而栗。
这两个关键人物的选角很完美,只看一遍就让人印象深刻的程度,但演技的突出并不能弥补剧情的失衡。
这部剧的节奏还是很紧凑的,主角介绍不拖泥带水,前面的剧情直接把几场谋杀抛出来,给观众很强烈的视觉和感觉震撼,在剧情刚演到三分之一处,凶手就已经将自己的真面目显露无疑。
在初期,我以为凶手是一个极度病态的个人英雄主义者,对男主的嫉妒与崇拜和他充斥着暴力的童年阴影下对自身的认知偏差与失衡,导致他想成为一个像男主那样用暴力的手段消灭连法律无法将其定罪的恶人,维护世界安宁的个人主义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狱中接受审讯的一幕,在男主的多重刺激下,他被刺激的残忍癫狂,但又不失理智机敏的头脑,在最后一刻,用疯狂的癫笑嘲笑着男主的徒劳无功。所以哪怕初次见面,他也敢将自己的真面部暴露在男主面前,他是有这个资本的。
男主作为诱使他犯罪的直接导火索,他出于所谓“做了正确的事”同家长讨要糖果的小孩一样,炫耀和邀功的心理,或许也是因为自卑而所产生偏执情绪,他急于证明自己,昭示着自己的存在。他笃定他做的天衣无缝,哪怕自己如此行径,男主也不可能有任何证据将他定罪。
但后续剧情,就让我很迷惑,强行跟男主过不去,想让男主成为城市之光,遭到男主抗拒后,甚至希望男主杀掉自己,从而成为城市之光。以至于为了凸显他的变态,甚至残忍杀害男主领养的女孩,与他一开始同男主说的初衷背道而驰。结尾就更离谱,当男主演了一出戏,假装自己是城市之光后,他没有任何准备直接赶来赴约,就让人很不理解他的动机,尤其是和男主搏斗的片段,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他在狱中冷静睿智的一面,完全不在意男主的企图,就只为了泄愤。
在讲一下第二个给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郭京飞饰演的律师在网上被凶手引导投票,警察就任由其发展,在已经有很大把握这是凶手的阴谋的情况下,警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追踪信号源,甚至阻断信号,而是任由其发展,强行推动剧情。再到保护人质的行为,警察集体失智,不仅看不出是调虎离山,而且还极度配合。调走全部警力,一点都不考虑可能还存在危险的潜在受害者。还有被调走的拆弹专家,可以及时赶到老太太住处,但就在律师危在旦夕之时,与女主在同一个地方出发,就硬是迟迟不到,导致悲剧发生。
那些围观群众也很迷,警察疏散工作就是让无关人员站在原地拍照,这一幕就很诡异。我明白编辑是想突出人性的恶,但这种表现方式就让人觉得极度不适。而且,镜头好几次切入监控律师房间的画面,但事后,警察丝毫不考虑调取监控,仿佛这种能最快锁定嫌疑人的方式,完全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就这种做事方法,找不到证据也不足为奇。
部分点也让我看到很不适,主角称呼凶手为“狗蛋”,我可以理解他是为了刺激凶手,但次数多了,其喜剧效果就大于原本的实用效果。凶手处在一个阴暗的童年,这并非他所能决定的,这也成为他犯罪的诱因,这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细节,但剧中只浅浅的提了一次,后续却一直在称呼上做文章,这种手法的处理着实有点低劣。
结局就更离谱,强行升华,很难理解,警察找不到一个罪犯杀人的证据,因此他要设计自己成为被害者,以此留下犯罪证据,将不法分子其定罪。这逻辑我可以搞懂,但这思路太过神奇,恕难苟同。我认为,任何警察或个人都不应以这种方式以此牺牲。
总的来说,这部剧演技可圈可点,可悬疑部分比较拉跨,前期好人被凶手牵着鼻子走,后期凶手被男主耍的团团转。看不到凶手与男主势均力敌的斗争,我认为一部好的悬疑片不应该是强行降低一方的智商而凸显另一方的才智。这恰是很多小说家喜欢把凶手设计成主角熟识的人的原因,因为我对你足够了解,所以我比你之前捉住的任何一个罪犯都更加难以捉摸,很遗憾,在这部电影没有表现出来,希望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