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阳光本该普照,却单给阿豪一人。连被问及“几个儿子”,父亲也只是说一个。究竟是谁的不幸?暗黑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可这恰是阳光曝晒的物极必反。

父母和孩子是一场互相亏欠,也可以是互相成长。昨天写了《如父如子》的影评,再结合这部电影,发现共通点是,大家好像都不会“爱人”,可能是因为大家本质还是最爱自己。我们固执的把阳光倾洒给了自己理想化的人物,却意识不到对方感到刺眼,忽略了对方的独立人格。甚至我们如果仔细看,只能看到对方眼底映出的,那个阴暗的自己。像阿豪,他被给予了太多期望,逐渐被塑造成父母的“理想化的孩子”,至于这个孩子的名字,叫阿豪,叫阿和,还是叫阿成,都不重要。可惜父母从未在意,于是阿豪为了找到水缸里的自己,一跃而下。

不仅是亲情,任何绑架都不该冠以爱之名。没有否认提供优质资源的重要性,也没有曲解爱本身的纯粹性,只是希望爱的理性,阳光普照不该忽视阴影存在的必要性。尊重对方,本是人与人相处的最低要求,可当冠以爱的名义,也可以成为最高要求。

现在诸多影视喜欢给人物设定一个绝对的善或恶的立场来引导观众情绪,但阿豪的自杀才是绝对阳光后的真实。有晴有阴才是立体人性,而复杂的人性才组成了社会。我们想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必然要先了解和尊重立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