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

电影对于两代人的描写,两代人的经历与经验都不相同,在儿子辈还在年轻时候,难以互相理解交融,阿和与菜头的不同的后续发展,也正是因为阿和母亲的支持,这是亲情的支持。菜头就是没有父母阿豪的阿和,导演写了这样一批人,放在阳光下。

作为一个学生,对阿豪感情上会多出几分。如今大学第四年,回头望过去除了一些水的不行的玩意,并未学习到什么。大一时的雄心壮志,在人生前十八年时间里,社会、学校所带给人的价值观的塑造,对于高考这座中国小孩避不过去的坎,几乎所有时间的花费、绝大部分的精力、所见所经历的过程,无一不是在“学生”这个视角下进行。天真、纯真、无知的认为,进入大学所期待所作为,当然,最后面临的是崩塌。相较于理工科,能够掌握在手心里的技术,文科类的专业更是难以有一个支持点,在那些落后的可怜的课程教学之下,难以能够有思想的转动,脑子已经被前十八年的规训转动成为一个松垮的机器,放进去社会这个草台作坊里,这时候难以再有个人的冲动想法,何谓“冲动”,面临一件事情,想要以个人视角去观察说话,而这时却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个人”,是其他社会规章、普世价值、生活中人们的道德默契,这些东西被个人拿来用,然后被扔掉,就像一阵风,左耳进右耳出,但是我想要的是风带来的尘土,能够沉淀于两耳中间的大脑,这些从生下来的所见所闻,个人经历,能够沉淀汇聚起来融合成为一个人,拥有个性的人,因为有个性,就会有不同,有不同就会产生对比,有对比,就会分个高低,陈旧的会被淘汰,能够做出好的东西且会保留下来,继续延续下去。

当然这想法是很理想,现实远远复杂于此。从现实来看,举文学与电影为例,东亚大陆总是强调天下,辽阔的地域培养辽阔的胸怀,却在儒家这样的社会规章之下,人性虚无,能看尽祖国的江海横流,低头却忘了见识自己,一脚踩空,独木难支;日本文学总是讲个人,大的社会,微小的人物,谨小慎微,对待世间哪怕一粒微土,却在面对整个社会时,茫然无措,难以自洽。在tw这样一个地方,各路颜色轮番涂抹,正如侯孝贤在《悲情城市》发忿:众人骑,没人疼。倒是这样一块总是处于时代风口浪尖之地,涌入各地方区域的思潮,变换无常,却能够时刻更新,也许是经历了更多的大是大非,也能够变得豁达沉稳,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社会,再回过头来细细的讲讲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看过的台湾电影,导演会更加去关注这样一件事,有这样的人或者现象, 陈述一个客观故事来表达这个想法,放与观众探讨这样的问题,让每个人的立场来评判这样一件事情,得出的结论也许不会有多对错是非,但是至少不会很单薄、偏激。

李绵绵 十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