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一天后,我的同志们都睡着了”
一个礼拜时间,我终于把《迪亚特洛夫事件》看完了。
开头挺让人坐不住的,男主角奥列格一张臭脸,气质像康斯坦丁·哈宾斯基,自从看完《托洛茨基》,我就十分不待见他。再加上很官僚主义的苏联式处理方式,让我极度不适。
好在美术凑合,我耐着性子往下看了。
故事用了双线并行的方式叙事,一条线是奥列格线,另一条是登山组。初看之下奥列格线对事件召开没个卵用,但我猜测它是用来展示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再有就是需要透过奥列格的眼睛来看到事情全貌,毕竟男主角要立住形象。
1959年,乌拉尔理工学院的9个学生,不至于各怀鬼胎,但也是各想各的。他们有学建筑的,有学无线电的,有学核能的,有学经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不要对我哇哇乱叫,我可是大学生”,如果活下来,他们每个人都能大有作为。
伊戈尔·迪亚特洛夫是队长,小伙子不算好看,但是气质很高冷,略显逼王。他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他自信到自大的程度,目空一切,很多的时候都做了错误的选择。他只想完成登山,最后他想撑起队长的责任,但是他也只是个普通人。情感上,他对吉娜应该是略有好感的,但是碍于尤丁,这点好感又不值得去伤了同学的面子。
谢苗·佐罗塔列夫是唯一一个外人,老哥出场穿一身呢子西装,一只胳膊搭在桌子上,表情看起来有点像克拉克·盖博,长相上又很像布鲁诺·冈茨,他一出场,我对他印象就很好。他38了,身份成谜,年轻的学生们都很排斥他。但他身上没有什么登味,努力融入这些在他看起来是小孩的群体里。在披露的报告里,他登山的原因是想要获得滑雪教练证(大概是这么个东西),这样他就能涨薪水了。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他都在避免出风头的情况下去解决,包括对待那个逃犯,他知道逃犯大概不是什么好人,但他还是选择尽量去相信他,还把那只护身符式的戒指给了逃犯。他刚过完38岁生日,他对柳达说,他想去爬喜马拉雅山,想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山。他是卫国战争老兵,没有死在战场上,最后死在了奥托滕山的雪地里。濒死之际,他看见了他参军时的长官,那个长官叫萨沙,他向他开了两枪……
柳达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姑娘。她不算漂亮,性格很活泼,大大咧咧的,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没脑子。她负责管理大家的内务,队员们拿她开玩笑,她觉得委屈甚至抹眼泪。她和谢苗一起救助倒在雪地里的逃犯,给追击他们的队员熬热汤,会哭着去缝帐篷。她第1个觉得这次登山大概要出意外,并提出折返。如果这次他们回头来年再重新计划,也许就没有这样的一次灾难了。
尤里·尤丁是10人登山队里唯一的幸存者,2010年去世。剧里把尤丁描述的多少有一些自私和狭隘了,之前看过采访,最起码老年时候的他不是这样的。剧里他对吉娜的态度有一些舔狗,但也是那种只知道说早安和晚安的舔狗,胆子又小,心里小九九多,他要多亏他犯了风湿,不然他也会死在雪山里。
科利亚·蒂博-布里尼奥尔,从姓氏上看,他就不是一个斯拉夫人,他家有法国血统。他爸爸是个政治犯,但是他并不以爸爸为耻。在暴风雪里,他发现柳达不见了,一个人冒着危险回去找柳达。受伤的柳达劝他快走,他说他不会丢下同伴。
那天夜里的雪崩,压塌了帐篷。他们尝试各种方法自救,用袜子升起火。人定胜天,不过是天让半子,上帝没显灵,最后一个还有知觉的吉娜向营地走了650步,就差那么一点……
这个片子一共8集,年纪大了,泪点也低,我掉了三回眼泪。第1回是谢苗把护身符戒指给了逃犯,他身上有很多秘密但底色应该是善良的吧;第2回是科利亚和柳达在暴风雪里互相勉励,科利亚说起自己的身世,给柳达挡风雪,柳达说科利亚值得他爸爸骄傲;最后一回是谢苗的生日,也是他们遇难之前,尤拉背诵起他的诗,他们一起计划未来……
从摄影技法上来看,奇数集用了16:9的彩色画面演奥列格的调查过程,偶数集用4:3的黑白画面演登山队的日常。彩色营造悬疑氛围,黑白有怀旧感,这也是常用的方式。国内第1次这样应用,还是唐国强主演的《小花》,因为彩色胶片不够了,导演硬着头皮无心插柳。
在镜头调度上,在奥列格调查线用了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沉浸感,压迫感,冲击力都很强。转场的安排也很妙,尤其是在调查营,奥列格和老战友在桌面敲击打火机,太牛了。
在光影构图上,剧里使用了大量的自然光,这也是我喜欢看俄剧的原因之一。加上阴冷肃杀的滤镜,真的很符合对俄罗斯和苏联的刻板印象。构图大多符合黄金比例的切割标准,尤其是在拍自然景观的时候,一点都不白费取景地的好看。
这部片子的摄影真的不错,反正氛围是营造到了,我一向认为影视剧的美术要追求情景境的和谐统一,最起码在这部片子里头我看到了。
说了一堆优点,缺点也是有的。俄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思维比较跳跃,很多细节交代不清楚,导致看的时候会云里雾里。但是瑕不掩瑜,好的创作者会尽量掩盖缺陷,放大优势,我想看的这里都有,就够了。
ps:在距离,登山队员们还邀请了叶利钦,如果他也去了,历史就改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