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六月四日,我第一次实现了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理想——自己成立一个专业 水平比较高的短片剧组,讲述一个自己不讲出来就想死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出发》,而这个“出发”,同时也意味着我自己的一次“出发”。因为《出发》,结识了很多很棒的好朋友们,同时也让我在这所学校里,再次燃起了搞电影的希望。很荣幸的是,在本次 《灰色狂奔》剧组中,我的老朋友们仍然站在我这里,伴我筑梦;同时,团队里也新添了 很多新鲜血液。我感谢各位老朋友们长期以来的支持,也欢迎新朋友们的到来。 如果让我用一个颜色来描绘我的青春,那么我一定会选灰色。于我而言,骨子里的叛逆基因让我反感学校的一切教育制度。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热爱电影、准备艺考,但是在我的高中,封闭且只有学习的生活让我痛不欲生。于是我开始不停地反抗,我将眼光抛向学 校里的一个边缘群体,那便是体育生。

我们学校里的大多体育生都是不学无术的混子,我便经常联合他们一起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翻墙出去只为一根烤肠;在四人寝凑够十一个人喝酒抽烟……尽管最后挨得处分比谁都多,但是我依然觉得,那一个个翻墙逃学的晚上,我们肆意横穿马路,吞吐着烟雾,我在马路中间大喊《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台词:

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

那仍然是我最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

后来的我,好像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种狂野力气。有一天,命运的巧合下,我突然想到高中时期阅读的一本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书里讲述的故事,大概是一个高中生,靠花钱上了一所重点高中之后种种的不适应。 我突然便有了灵感,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期的那些体育生,他们身上带有的放纵, 焦虑,不安,以及我们共同拥有的叛逆。我们每个人在青春的成长中,都不是自由的状 态,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体育生也是如此。我曾经与那些混子体育生聊天,他们家里并不是特别有钱,有钱到能让自己肆意挥霍青春。他们的混,主要是对家长及老 师的叛逆。有一次我们一起在教务处领处分,一个混子打电话跟家长吵起来,大意是他们平时根本不理解他,只知道给他压力,学校里成绩不好谁也不待见他……因此家长说 什么,他偏偏要反着来。 那一刻我明白过来,在很多人的世界里,“混“、“叛逆”这类词汇,其实并不是用来彰显个性,显示自己有多么的社会气息,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成人世界做对抗。 因此,我想讲述一个与我们同时代的少年,在对抗成人世界中和身边人发生的故事。 这便是影片的主题。(但是最后成片并没有表达出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
《灰色狂奔》是我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短片作品

从二三年九月初到二三年十二月月末,从秋初生根,到冬中结果。回头看看,《灰色狂奔》已经陪伴我狂奔了完整的四个月之久。可以说,《灰色狂奔》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短片处女作,期间经历了太多次被击垮,也经历了太多次浴火重生。因此非常感谢组里的每一位朋友,没有你们,就没有《灰色狂奔》。

四个月过去,再看《灰色狂奔》,似乎是在与过去那个略显稚嫩的自己交流,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因此今天,我要站在现在的角度回看过去,从几个方面来陈述分析在《灰色狂奔》前期、中期、后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过去的自己为鉴。分析本次导演过程中自己的反思,并在以后的生涯中努力规避。

...
《灰色狂奔》剧照

一 · 影片的剧作

1、人物的塑造

反思下来,自己目前所有短片作品一直脱离不了学生气的原因,除却预算不足这一现实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剧作。目前我们每一次的短片创作讲述的都是年龄相仿人物的故事,并且人物身上没有特别的属性,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并无自己的特点。《灰色狂奔》亦是如此,我想去讲述一个高中阶段的边缘群体——体育生,又没有展现出他们的真实生活,片子里永远是几个人在表演,群演似乎都没有性格。开机前几天一位组员跟我说,我们现在的剧本太像一个游戏了,里面每个人都是NPC一样,主角的成长轨迹太好猜了,一点悬念都没有。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物立不起来,人物薄的就像一张纸,这个人是好人,他对主角就只有好念头,会一直帮助他,这种人设怎么会立得住呢?因此在后面我不断地尝试去给每个人加阴暗面,试图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但可惜为时已晚。

2、剧作的台词

刚刚提到感情戏,在《灰色狂奔》中的感情戏基本都是通过台词展示,现在回看第一版剧本,那些台词简直一点情绪都没有,可怜的台词都展现不出来情绪,观众怎么能看出来面前这对男孩女孩之间情愫的暗流涌动呢?后来我翻看了很多电影中的对话戏片段,给了我很多启发。台词太多就变成相声小品,太少又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叙事要求。台词的处理,必须恰到好处,详略得当。

3、剧作和预算

在学生剧组中,剧作是严格被预算束缚住的。有的时候不能任由编剧发挥,因为一旦发挥过劲,就会超支预算,或者根本无法实现。在《灰色狂奔》的剧本创作阶段,为了节省预算,我们决定采用大量外景拍摄,减少室内戏的数量。在当时我以为这是一个明智之选,但是后来才知道,外景拍摄其实并没有让我们省下来多少预算,当然这和我们的选景距离远有关系。但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外景的不可控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因为外景不可控而耽误的进度,这种危机感要远远大于预算超支,预算可以节省,但外景出问题(体育馆排水噪音极大、大风天气无法收音、天光消失的快、多云天气画面不好看……)这是会让一个学生剧组几十号人全部瘫痪的大问题。因此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调节好室内景室外景的比例,并且在堪景筹备的过程中就应该对外景深度考察,在不可控中寻找可控。

4、剧作中的情绪

从影片创作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目前对于青年电影人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掌握情绪。“拍电影就像在和观众谈恋爱”,这是我在本次拍摄过程中收获到最大的一个经验。在青年阶段我们无法拍摄太多宏大题材或者没有足够预算保证画面质感的情况下,那么就应该多从情绪下手,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在剧本创作的时候,好的情绪甚至能弥补剧作上的一些不足。我们常开玩笑“情绪烘托上去了,豆瓣评分就上去了”。艺术的鉴赏本质离不开情绪,情绪掌控得当的影片往往余味深长,令人难以忘怀。而在《灰色狂奔》中,男女主角的情感戏份因为中期种种原因没有按照原先设想拍完,情感戏崩了,后面烘托情绪的主要手段就是铺音乐,这又是一个非常低级浅层的手段。因此掌控情绪的手段又及其考验导演的功力,需要从头到尾埋有线索,需要情感层层递进,更需要视听语言的娴熟运用。

...
《灰色狂奔》剧照

《灰色狂奔》剧照

三 · 影片的中期拍摄

用一个词来形容中期这段时间,那就是——灾难。这种灾难来源于各种各样外界的阻力,也来源于我经验的不足。

1、外界的阻力

首先,人员方面的阻力。人员的时间一直协调不好,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在10.19日开拍第一天晚上,本来计划出发对接器材的摄影老师和灯光助理,还有已经准备出发的录音老师和录音助理突然被学校叫回去开会。这就极大地耽误了我们全组的进度,最后比通告表晚了一个小时才出发。

对接设备的时候,发现提前三天跟器材公司预留的设备没有了,只剩下别的录机可用,并且后面发现跟学校借的收音麦克风也是坏的。此类问题不停地折磨着我们,因为设备不够精良,耽误了大量的进度。

开机第一天杀青时间凌晨1:21,通告预计杀青时间23:00。

由于第一天的进度落后,组员们几乎夜里四点才回到住所。为了保证大家的基本休息,导致第二天无法按照原计划开拍进行,中期拍摄开始到了最噩梦的阶段。

2 、疯狂的狂奔

现在看看当时制作的通告,其实当时的赶进度、追天光,包括最后没按预期计划杀青又要补拍……等等情况的发生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在制作通告的时候我就犯了大错,拍摄第三天要在八个小时完成60个镜头,当时我居然觉得很合理。由此可见那个时候根本对于镜头没有认识,根据现有的经验总结,一天拍摄20~30个镜头才是比较合理的数量。在之前的拍摄过程中,全片也就不过50~60个镜头,分成两三天来拍。而对于这个120个分镜头体量的短片,至少需要三整天来拍,才能保证最起码的镜头质量。所以,在前期工作中的通告制作环节就出现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中期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对时间的预留不够充足,时间表被安排的毫无容错,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这边被耽误了,就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耽误下一场戏的拍摄时间来拍摄这一场,到最后,甚至在片场出现了为了保全进度删去整一场戏的事情。

3、关于视听

《灰色狂奔》的编剧、导演、剪辑、分镜头制作都是我一人完成,甚至摄影方面我也拍摄了大概三分之一的镜头。因此摄影方面出现的问题我是要付主要责任的。

在镜头方面,我觉得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前期分镜设计上面。在这方面我还是缺少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凭空臆想出来的镜头很多在组接上会出现问题。并且在场与场的衔接上,转场设计的不够好。就比如录音老师给我提的一个建议,在第二场室内戏加一个收音机或是老式留声机之类的东西,方便进行更自然的音乐转场。不过后来并没有实现,并且很多声音设计上的方案后来都放弃了,这是比较可惜的一点。

在拍摄的时候,有一次DIT导卡的时候,摄影组和美术组回看了一眼素材,他们便发现有很多镜头将会出现衔接不上的问题。对于一个导演来说,缺少摄影思维无疑是致命的,因此我需要多训练多学习摄影镜头组接的知识,需要不断从电影作品中汲取知识和能量。在拍摄完毕后我不停地观影,我发现很多镜头根本没有我想象地那么复杂,都可以利用一些巧思很简洁地拍出来。而我在前期构思当中,往往想要事无巨细地展现故事,添加了太多碎片化的叙事镜头,也会在中期耗费大量时间。

在这里引用摄影老师的一段话——

“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好莱坞的那套理论体系,先把好莱坞那套掌握明白再说艺术化处理。比如给我们讲的画面中人物距离对应的人物关系,在画面里俩人看起来到底距离是多少,对应人物关系;或者是我们讲过的,人物是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使用开放式构图,还是封闭自负固执反抗。 我们的剧本打磨了 2个月,但是分镜出的相对剧本打磨个人感觉还是时间紧了不少,导致出现本不错但是转换成视听语言的时候,效果会比预想的下降。但是摄影这边我自己觉得有些镜头出于实践经验不足是失控的。然后在分镜头脚本上我觉得也是需要我们以后再好好学习理论去支撑的。我有疑虑不知道导演或者摄影该怎么解释这一场戏的镜头组接。我们现在抛开美学不谈,抛开有些同期音太嘈杂不谈,在用镜头完成对故事本体的讲述上是有失控的。我们对分镜头脚本以及摄影机和人物调度的排练欠缺。”

在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程马专访中他提到,魏书均的《河边的错误》剪辑完毕只有两个镜头没有剪进去。这归功于导演前期强大且详细的脚本设计。在影视行业里面,前期详细详尽的脚本设计无疑是重中之重了。回想我的第一次拍片经历,就是因为前期设计不够详尽,甚至没有设计,导致拍摄时候手忙脚乱,最后出来的素材几乎没有逻辑。很多人对我说,需要重视脚本的设计,我也一直满足于自己做的脚本。但是放在这次创作中,脚本的创作漏洞还是很多的,加上非常多的临场改动,导致中期拍摄时我们讨论说:“感觉这片子不上剪辑台永远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灰色狂奔》剧照

...
《灰色狂奔》剧照

四 · 影片的剪辑工作

在剪辑过程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影片节奏的变化。由于中期删了一场戏,虽然对剧情没有影响,但是却大大改变了影片节奏。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影片叙事节奏如果奇怪,影片的质感再好,也不过时一坨包装精美的屎罢了。

杀青过后,《灰色狂奔》的美术指导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仍然记忆犹新,他说:

“不要在片场轻易推翻你几个月以来的设想。”

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几个月的设想,怎么会有一场戏是没有用处的呢?怎么会可以删去并且没有任何影响的呢?所以在以后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删戏,慎重临场做改动。不要再慌张着急的时候做决定。

我个人对本片的剪辑还算是满意的,个人对剪辑工作的打分能在70分左右。因为中期拍摄的混乱,很多场次并不能够顺畅地按照原剧本进行线性叙事。因此我把时间线打乱,头一次在剧情片的创作中使用交叉剪辑,效果竟意外地好,至少情绪的感染力能比线性叙事高很多。也是通过这次剪辑工作,让我对剪辑更加重视起来,剪辑是真的能救命的,但此般说法,当然只是下下策。能在前期做好的事情,就不要拖到后期。

...
《灰色狂奔》杀青照

感谢阅读

Filmester/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