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丽叶的信》是每个夏天都想重温的电影,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夏天,小城里的阳光、游人、房子的影子,都是散漫的,仿佛魂魄有一小部分已经抽离,晃晃悠悠飘在头顶心。

...

女主角跟着男友到维罗纳旅行。男友只专注工作,于是她自己闲逛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故居,那有一面许愿墙,贴满了世界各地来的有心人爱情故事。后来她发现,原来这里有个“朱丽叶之家”,几位女士负责给形形色色的情书回复,为婚姻答疑解惑,开解疾病与生死。

...

前阵子我在《VOGUE》上看到了一个年轻女作家(和女主角一样)去朱丽叶之家,并体验了“朱丽叶的秘书”这个工作。

每年这里货真价实收到近万封信件,她们按照语言分类,如果遇到志愿者也不掌握的语言,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访客们的帮助。

女作家拿到了标注着“英语”字样的盒子。里头有一个女孩用稚嫩的笔迹写道,男友出轨后,她每天早上5点醒来,惊恐发作持续了一个月。另外一张明信片,一位女士透露她的丈夫表明已经不爱她了,但想留下来,努力找回曾经的感情。

有人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疑惑,不知道该不该跟丈夫说明,还是先偷偷摸摸探索。

有人把自己写给前任的所有情书都寄来了,她说,朱丽叶,希望你能感受到我付出的感情。

数十年来,朱丽叶的秘书们通过信件,不止看到了爱情,还有政治与历史对情感的影响。一位瑞典记者爱上了种族隔离时期南非被囚禁的黑人男子。乌克兰女孩倾诉,因为战争,她被迫与俄罗斯男友分离。

现实生活不全是柔情蜜意,也充满了残忍与冰冷。

...

女作家在院子里看到一群女孩在一切写信,就像电影开场那样。起初她们还在笑闹,后来渐渐安静。一个接一个起身,把信扔进红色邮箱。最后一个女孩盘腿坐在人行道上,纸张写满了潦草字迹,她不停地划掉一些字,又重新写,像是在琢磨自己的爱情——关于相处、体谅、包容,关于电光石火的触动是否会永久。

电影的女主角给50年前的年轻女孩回复:“怎样”和“如果”是两个毫无伤害性的词,但如果放在一起,足以产生困扰你一生的力量。如果…那会是怎样呢?如果当时感觉是真的,何不现在去实现呢?你需要的仅仅是勇气,要遵从你的心声。

在这个一切都讲求迅速高效的年代,爱情仿佛是幻剂。它是否真的存在?也许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会不会相信它,寻找它,允许自己接近万分之一的心动。

...

BTW,本片风光极美,田园、酒窖、小城、雕塑……每个意大利人都开开心心,老太太们说最好的婚姻就是到现在每晚都还亲热,老头子们轻轻抬着女士的手浅吻,又狡猾又可爱。男女主角举着大颗的冰激凌甜蜜打架——女人啊,还是得看点这些才能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