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作为90后,在《小巷人家》的故事里看到了一种久违的亲近感和真实感,而且我知道这部剧聚集了相当一批90后的受众。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作为剧中年代的亲历者,我父母反而对此兴趣寥寥,并且有点不解——那个年代的生活与90后的经历实在相差太远,为什么反而年轻人会对这部剧感兴趣呢?

这个问题本来也让我颇为困扰,直到今天听到袁长庚老师在播客《西西弗高速》中所作的解释,好像一切都恍然开释。他说,一切青年问题都是历史债务问题,年轻人对《漫长的季节》感兴趣,正是为了一次次揭开那个年代的伤疤,要为今天自己的处境寻找来自历史的答案。

在这个意义上,《小巷人家》又何尝不是另一个镜面里的《漫长的季节》呢?一旦从这个视角着眼,这几年的热播国产剧就像一条珍珠项链一样被串了起来。我们看到的似乎正是在将近窒息的空间里,创作者和观众日渐形成的口味和智识偏好:

《狂飙》追问的是权力,来自草莽和庙堂关于权力的共谋与张力,如何以跨越二十年的草蛇灰线的形式,塑造了过去和今天普通人公共生活中的权力格局。

《漫长的季节》追问的是个人生活的失落和衰败,是什么让普通人的生活从滚滚向前的洪流中跌落、脱轨、走向衰亡。

《小巷人家》追问的则似乎是个人生活偶然的成功(也不乏零星的失败)和家庭优势(和劣势)的代际传递,它有意无意地展示出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今天衣食无忧的这一代中产家庭。截至目前我所看到的是,剧中两个主角家庭的父母,作为七八十年代的相对优势阶层(工人先锋和劳动模范、名校毕业工程师、中学教导主任),历经时代的一次次机遇和考验,成功地把这种父母辈的优势传递给下一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阶层的壁垒在客观上不断闭合、筑高、放大。当然,其间又有不幸的家庭(一穷二白的重组家庭、返乡知青)作为对照,把这一切都衬托得更为突出。

随着时代电梯上升变慢乃至停滞,这种反思就像老旧高层小区电梯里的牛皮癣一样,一定会一夜间涌现。过去我们将个人与家庭的成功失败,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归结于时运,归结于个体的努力。现在看来,这些至少都不是全部的答案,所以这一代年轻人开始了他们的追问。他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历史的问题。

在我看来,真正的历史不是宏大的编年,真正的政治更不是中老年男人在电视上或电视前指点江山。真正的历史是普通人的米面粮油的生活叙事,真正的政治是黄玲对家庭关系中权力格局的自觉反抗,是林工、宋莹和栋哲在权力意志降临时以平等姿态共同作出的迁徙选择。我很庆幸在中文电视剧中仍能看到这些内容,虽然其中还有很多或有心或无意的回避和缺憾,但至少它们让这一代年轻人对无关自己的历史有了观看和追问的欲望,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