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比起第一部,好了不是一点半点。我曾在第一部的剧评中说过(喜剧还是现实剧,这是一个问题。(破事精英)剧评 (douban.com)),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可概括为三点,即喜剧内容单薄,结构和剧情线索单一过于扁平化和导演主观价值观要素输出过多。
但在第二部中,能明显得察觉到导演在有意识的改变剧情内容的结构,从剧集中后部分开始,一集中存在有伴随着多个人物或多个事件的发生,彼此缠绕该剧集的主题从而进行共同阐述的现象,如同窗异梦、治愈致郁之愚两集。主线缠绕或多支线的结构无疑丰富了故事内容,增加了精彩度。可这种尝试就算是在中后部分也是寥寥可数,或在有的剧集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因此只能说是一次进步,仍有待提高。
对比横向一集一个主题的内容扁平化劣势稍许进步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第二部的纵向逻辑和内容向处理则更加圆满,堪称精细之作。纵向即指每一集中的内容阐释,导演的现实世界价值观输出与喜剧题材本身结合得更好,更融合,没有第一部显得那么突兀。第一部中,韦正选择了一种近乎强行输出价值观的方式,而且因为剧集时长的限制,每集结尾解决公司社会问题的方式往往仓促收尾,没有逻辑上的详尽解释,主演们算是勉强站在正义的一方,这个主题就算告一段落了,给人一种想说得太多,但篇幅太短而让人眼花缭乱的错觉。第二季则不然。能感受到第二季的内容表现上,韦正更手到擒来了一些,也意识到这种一集讲一个社会现实主题的局限性,即很容易理不清道不明,陷入种种逻辑断层的误区,因此在第二季中,他开始尝试将某些主题(如办公室恋爱,智能AI,公司架构重组与管理层换位)用二到三集甚至更多来阐述,自然显得游刃有余,而在放慢了剧情节奏的同时,观众也可以更容易察明其中的一些小细节、小彩蛋,更好的体验该剧制作方的良苦用心和细心安排,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并且能看到明显进步。
在双标狗一集中,结尾唐海仙变回唐海星,面对梅虚张声势声称有葛总留在丝袜上的证据那一段,不仅让人热血沸腾,而且有理有据,给这一事件的收尾做了个堪称完美的结局。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韦正在第二部中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价值观输出,让剧情怎么变得更饱满,让逻辑怎么更通顺——甚至不仅要更通顺,还要有点睛之笔,还要将结尾社会现实问题的收尾处理得更委婉,都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第二部比起第一部让观众更有体验感的根本原因。
虽然很多方面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但比起第一部,也还存在着仍未见改善的地方。比如喜剧题材作品最大的核心:喜剧手法和内容。第二部依然是老毛病,谐音梗要素过多,强行谐音的地方过多,很多谐音梗比冷笑话还冷,剧中有极多的谐音字凑成的四字成语作为各种问题的解决窍门、诀窍,乍看勉强能接受,可一部剧24集翻来覆去的用这种极其低级甚至不用动脑子的喜剧包袱产出方式,实在难脱创作者投机取巧之嫌。不仅如此,各种日常对话中随口蹦出几个谐音梗在剧中已是屡见不鲜,笔者在微博中看到大部分剧迷都在吐槽谐音梗过多已然造成了审美疲劳,可笔者认为,矫枉过正一点来说,谐音梗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审美疲劳,而是甚至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喜剧发笑的作用,全剧谐音梗成百上千,第一部和第二部加起来没有一个谐音梗在看得时候令我发笑过,反而是第二部剧情上的角色碰撞产生的喜剧效果确实比第一部好了许多。
韦正在知乎上说,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太能接受《武林外传》《家有儿女》那样平和的喜剧内容,因此他想做更多现实题材的“悲喜剧”。我们能感受他的野心和做新尝试的勇气,这没问题,每个时代都需要新鲜的血液注入。但是,笔者秉承着“固定艺术形式理应从其自身出发、延伸、扩展”的观点,仍认为作为一部喜剧题材的作品,喜剧内容才是这个作品最扎实的根、最根本的底,先把喜剧内容做好,再谈其他,与“先成人,再成才”是一个逻辑顺序。如果韦正导演单纯想做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大可以做彻头彻尾完完整整的现实剧,然后在其中插入一些或几个轻微喜剧元素(如《我不是药神》定义为揭露社会现实的作品,可其中仍有寥寥令人发笑的点)。可若是选择了喜剧主义题材这条道路,当然应当以喜剧为本,不要总想着谐音梗这种毫无营养、毫无技巧的内容产出方式,先把观众逗笑了、再引发观众深思,也不迟。
最后解释一下为什么在第二部比第一部进步这么多的情况下,笔者仍和第一部一样给第二部打了三星。因为,豆瓣的评分机制是五星制,第一部在笔者心里是五分,还差些达到及格的地步,换算成五星制,就是二点五星,四舍五入到三星。而第二部大概有七分左右,但是是在喜剧内容不够合格的情况下给一部喜剧作品打到了这个分数,因此若换算成五星制本应是四星左右,可“喜剧作品的喜剧不过关”实在是难以声称这部作品内容优良,便也只好打到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