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反思性的现实主义电影,一种无形式的现实美学。它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近太近,反而使我感到压抑、烦躁和某种无孔不入的不适。
技术曾被承诺服务于人,但人却化为了算法中微不足道的数据。人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为人?片中人物塑造真实立体,大家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不是完人,有力量亦有自己的困境,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们。
戴老师点评说:“两个不同阶层,始终未曾彼此到达,从愿望和可能性都不可能彼此到达。”很感谢导演没有用温情掩盖这有些残忍的现实。片中对话充斥着“我理解”,却只是被用作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而由于不同的立场和经验,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着隔膜——即便是在最亲密的人之中。
最喜欢公交站老人的那场戏,他的双眼已经看不清这个纷繁的、早已面目全非的世界,可他作为一名电影放映员,曾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一心服务于观众、服务于人民,那是多么朴素的幸福。他也一定历经了风霜,他怀着困惑打量着这个模糊又陌生的世界,但他心中有闪闪发光的北极星。这个时代太快,我们被时代的浪潮不断推着,迷茫地前进,而又有太多的人被时代抛弃、被资本抛弃。在此导演也实现了对电影这一媒介的致敬,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位在当今可能不存在了,但电影的魅力是永恒的。
故事的开放性结局令人回味,生老病死,来来往往,这就是人生之无常。医院走廊尽头,有逝者的家属泣不成声;但在另一处,又有新生儿降临的清脆啼哭。
我认为,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解决问题并不是它们的核心任务,它们真正的任务是在呈现中反思,让观者一同重新审视这些“习以为常”。片中台词看起来无甚特别,其实颇有深意。习惯了就好了吗?每天真的都充满了希望和快乐吗?——电影在用镜头不断地追问着。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它是现实的切面。
现实切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