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一来是因为胡歌,二来则是放松。看完后想想,如果不是在电影院,而是自己在宿舍常有的边吃晚饭边看电影,那恐怕是很难坚持看完了。
当电影结束的那一刹,我好像还没准备好,然结束了。我一直坐到最后,似乎也没再看到任何的彩蛋或补充。本来习惯的看完就写点影评记录一下,终归因为自己没有想好而推后。今天看了其他人看完电影写的影评,感觉电影想要表达的很好,可能也准确get到了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终归是千人千面,所以我也记录一下自己看完电影的感受,或许也受了刚才看到的影评的影响,但更多还是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电影的情节很难叙述清楚,闻善作为一名从编剧转行写悼词的研究生,近四十岁,依然在做着在外人看来不稳定的工作,而他似乎也意识到了。他不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生性洒脱的人,以至于无所谓职业,所以他不敢和他的父母讲他在北京真正的工作。相反,他内敛、自尊而又有一股执着的劲,电影里称为“狗”,在我看来狗不是形容某一特定性格,而是描述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在闻善身上也很明显。他不是无所谓,他一直在观察,一直写他的剧本,那个角色一直都在他脑子里酝酿,但是他没有办法把他写出来。因为那不仅是一个角色,可能更是那个他向往而又无法成为的自己。或许他也还不清楚那个向往而又无法成为的自己的模样到底长什么样子,所以他不断观察,成为了写悼词的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写悼词,让他能对一个个已经完结的人有更加立体饱满的了解,从而反观自己。最后,他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角色,那个角色也消失了。因为实现了从主客二分到一统的过程。
坦白讲,闻善像极了生活中很多人。这群人很普通,但又不甘于普通。普通不等于不能闪光,普通不等于不值得过。普通人也有梦想,这种梦想不一定需要达到世俗所谓成功的标准,梦想是一种自我满足与实现。但现在的社会太匆忙了,太浮躁了,甚至太悖论了。这个世界的运转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推动的,而这个社会又期待每个个人都不普通。所以,我们接受不了自己普通,总要去做那个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人。然而,当我们在死亡的那一刻,才会了解,其实普通本身也有意义。普通也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接纳自己,做好自己才是重要的。最后的一统,我不晓得到底是闻善变成了那个角色,还是那个角色向他回归,但是,不论哪一种,我想都一定是最好的自己。
那我呢,似乎也在迷茫着,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却也不甘于普通,不敢普通。似乎一旦承认自己的普通,那么一切都会崩塌。我小心翼翼的推进生活,做那些所谓应该做的事,然而会排斥,会拖延,始终无法唤起自身内在的冲动也热情,但一直坚持着。之前听过一种病是空心病,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

